Trang chủWBT tin tức《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哪些机会是金矿?

《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哪些机会是金矿?

2025-06-11
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监管条例,标志着加密行业进入“牌照时代”,巨头占据主导地位,小型创业者难以直接参与发币竞争。然而,围绕稳定币的生态服务场景仍有巨大机会,包括支付基础设施、合规工具、跨链桥接、资管服务及储备资产管理等五大核心赛道。创业者应避开发币红海,聚焦生态位掘金,通过合规创新在新金融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香港稳定币条例》落地,哪些机会是金矿?

5月21日,就在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定币条例草案的那一秒,隔壁加密交易群的弹幕彻底疯了:

“牌照时代正式开启,小玩家没戏唱了!”

“现在冲稳定币发行?头不够铁别去冲!”

“PayFi才是真金矿,再不动手汤都没了!”

喧嚣、焦虑、亢奋交织。但真正的Web3老炮们,此刻反而异常冷静。他们知道,条例的通过不是终点,恰恰是新游戏规则鸣枪起跑的瞬间。当那些巨头稳定币发行人们开始排队申请“香港身份证”时,一场围绕稳定币生态的、静水深流的财富重组大戏,才刚拉开帷幕。

创业者们,别光顾着看巨头打架,擦亮眼睛看看他们脚下——那里正裂开无数条新赛道,等着你去卡位掘金!

咱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如果你现在还想着“在香港发个稳定币一夜暴富”,我劝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这条赛道已经被锁死成“氪金玩家专属副本”了,具体难在哪儿?听我给你数数:

香港金管局的监管沙盒就像一个“稳定币学前班”,早在两年前就招了一批“尖子生”进去培养,比如京东的稳定币项目、圆币的稳定币项目等。这些玩家在沙盒里把系统开发、合规流程、风控体系都打磨得明明白白,条例一落地,人家直接拿牌照“毕业”,相当于已经领先新人两圈。你一个刚入场的小团队,拿什么跟人家拼?人家代码写了几万行,你还在研究怎么通过合规审查,这差距比高考状元和学渣还大。

条例里写的“充足财务资源”可不是开玩笑的。举个例子,你想在香港发稳定币,光注册资本就得2500万港币,还得有持续盈利的能力证明——这一条就能卡死99%的草根创业者。更别说“本地设立实体公司”了,你得在香港租办公室、雇合规团队、养技术人员,每年光成本就得几百万。这哪是创业,分明是“烧钱大赛”!想想USDT当年在车库里就能起步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玩的是“金融贵族游戏”,没点家底真别碰。

以前发稳定币可能偷偷搞点“骚操作”,比如储备金不够先顶着,但现在不行了。条例要求储备资产必须100%等值,而且只能买现金、短期国债等这些高流动性资产,想拿股票、房产充数?门都没有!更要命的是,托管机构和发行方必须严格分离,审计得实时透明——说白了,你的每一分钱都得摆在台面上让监管盯着,连小数点后两位都不能出错。你要是没个专业的财务团队和技术系统,分分钟被查出问题,罚款都是轻的,搞不好还得吃官司。

稳定币这东西涉及到货币主权,香港政府怎么可能随便发牌照?未来几年肯定是“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每年可能就批几家,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政策随时可能变,今天允许的业务,明天说不定就收紧了。你一个小团队,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牌照没拿到,钱倒是烧光了,图啥呢?

创业者清醒剂:中小型企业、初创团队,基本可以彻底死心,别幻想自己去做香港的稳定币发行人了。这赛道,是给不缺钱、不缺人、不缺政商关系的巨头们准备的角斗场。但!千万别灰心!真正的、属于创业者的遍地黄金,藏在巨头们搭建的“牌照围墙”之外的生态位里!

既然发币这条路走不通,咱就换个思路:给发币的人当“卖铲子的”,给用稳定币的人当“修路的”。香港条例其实划了一条很清晰的边界:发币需要牌照,但围绕稳定币的服务场景全都是开放的。我帮大家梳理了五大合规机会,总有一个能对上你的胃口。

这绝对是中小团队的“主战场”,为啥?因为条例里明明白白写着“鼓励开发稳定币支付、清算系统”,而且市场需求大到爆炸。说白了,巨头负责发币,咱们负责让币“流动起来”,就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不发行货币,但靠支付接口赚得盆满钵满一样。具体怎么玩?

1. 跨境支付:让外贸老板告别“等钱等三天”的痛苦

传统的SWIFT转账有多坑?一笔跨境汇款得3天到账,手续费还高得离谱,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光汇率损失就够喝一壶的。但用稳定币就不一样了:USDC转账3秒到账,手续费不到传统方式的10%。

举个例子:假设有个做跨境电商的老板,每月有几百万美金流水,用传统方式转账,一个月光手续费就花2万多,还经常因为到账慢被供应商催。如果给他搭一个稳定币支付通道,手续费能省80%,资金实时到账,他能不乐意吗?

2. 商户结算:从奶茶店到连锁品牌,都需要“秒到账”

现在很多商户其实已经在用USDT收款了,但都是偷偷摸摸的。条例落地后,合规的稳定币支付系统就是刚需。

举个例子:满大街的奶茶店、茶餐厅、连锁零售,他们不想更快更低成本地收钱?你开发个收单平台/工具,让他们能实时结算USDC、FDUSD等稳定币,手续费比传统POS机或支付网关低个80%,资金秒到账,老板们能不爱死你?

3. 多链清算:做“币圈银联”,躺着赚流量钱

现在币圈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链和链之间不通”:ETH上的USDC,Solana上的USDT,Polygon上的DAI... 商户要收HKD怎么办?用户想跨链支付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多链清算枢纽”,就像银行间的银联系统一样,打通不同公链的稳定币流动性,让稳定币真正流动起来,价值不言而喻。

监管越严,合规服务的需求就越大。就像当年电商平台兴起时,催生了一大批代运营、质检服务公司一样,稳定币的合规需求也会孕育出万亿级市场。具体有哪些机会?

1. 反洗钱工具:让链上交易“透明化”

监管要求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实时监控交易,一旦发现可疑地址(比如跟交易所黑客有关联),就得马上上报。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链上黑白名单筛查工具”,比如你开发一个API,对接各大公链的数据,帮发行方自动识别风险地址。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地址突然转入10万USDC,然后分散转到100个新地址,你的系统能自动触发预警,提示可能是洗钱行为。这种工具按年收费,一个客户每年收10-20万,10个客户就能养活一个小团队。

2. 审计服务:给稳定币“做体检”

以前USDC每月出一份储备金报告,市场反响很好,因为用户需要知道自己的钱是不是真的有保障。现在香港条例要求发行方必须定期公开储备信息,这就需要专业的审计团队。你可以成立一家“稳定币审计事务所”,帮发行方做实时储备验证,比如检查他们的银行账户余额是否与流通的稳定币数量匹配,出具透明报告。这种服务收费高,而且需要专业资质,一旦拿到几个大客户,就能建立行业壁垒。

3. 监管科技(RegTech):让合规变得“自动化”

很多中小发行方没有能力自己开发或者没有必要自己开发合规系统,这时候你可以做一个“合规报表生成器”,比如接入他们的财务数据和链上交易数据,自动生成符合金管局要求的报告,一键提交。就像现在的财税软件一样,把复杂的合规流程简化成“一键操作”,这样的工具每个月收几百到几千港币,客户量大了就能赚大钱。

多链宇宙(Multichain)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就是爆炸性增长的稳定币跨链需求。尤其是在:

当USDC安稳躺在以太坊上,USDT在波场撒欢,而香港的茶餐厅老板只认HKD... 安全、快速、低滑点的稳定币跨链桥,就成了刚需中的刚需!

用户手里的稳定币如果只是放着,那就跟现金一样没收益,但香港稳定币条例又不允许发行方直接给利息,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资管服务,帮用户把稳定币“钱生钱”:

1. 接入DeFi协议:

你可以做一个平台,把用户的稳定币接入Compound、Aave等借贷协议,用户赚的利息扣除你的服务费后,剩下的归用户。比如Compound当前USDC借贷利率是4%,你收1%的服务费,用户净赚3%,比银行活期存款高多了。但一定要记住:严禁承诺保本!必须在页面显眼位置提示风险,比如放一个大标题:“DeFi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否则一旦市场暴跌,用户亏损了可能会告你。

2. 真实资产(RWA)收益:

除了DeFi,还可以把稳定币投向真实世界资产,比如美国国债代币化产品。用户用USDC购买“国债代币”,按期拿利息,你从中收取管理费。这种模式更合规,因为国债是低风险资产,监管接受度高。香港有很多资管公司擅长做RWA,你可以跟他们合作,做前端销售和合规对接。

Circle(通过其资产管理分支)、Maple Finance(专注机构借贷)、Ondo Finance(RWA先锋)等团队已经在探索这条路径。香港凭借其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开放的监管态度,完全具备将这种模式合规化、规模化落地的土壤。适合那些精通金融工程、熟悉结构化产品、又能玩转合规框架的团队入局。

稳定币发行人想拿牌、想续牌,必须对其储备资产(现金、短期国债、可能还有少量高评级RWA)有顶级的托管、管理和风控安排。这意味着:

核心逻辑:别去造巨轮(发币),去做巨轮必不可少的“压舱石”和“护航舰”! 香港本地拥有亚洲顶尖的金融托管、清算、资管生态,这是本地专业服务机构的天然主场优势。

香港稳定币条例的落地,绝非故事的终章。它更像是全球稳定币监管竞赛中,香港率先鸣响的、清晰而有力的一枪。当纽约的议员们还在争论不休,新加坡的框架还在修修补补时,香港已经亮出了明确、可预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规则——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稀缺的制度红利!

别再盯着“发币”这个金字塔尖了,看看身边的生态位:有人靠做支付接口年入千万,有人靠卖合规工具估值过亿,有人靠跨链桥拿到顶级机构投资。香港稳定币的牌局已经开始,巨头坐庄发币,我们普通人就做“庄家旁边卖茶水、租椅子”的人,照样能在这个新金融时代里占一席之地。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在Web3的世界里,聪明的创业者从不跟巨头硬碰硬,而是在他们看不到的角落里,挖自己的金矿。

Trò chuyện trực tiếp

Nhóm hỗ trợ khách hàng

Ngay bây giờ

Kính gửi người dùng LBank

Hệ thống dịch vụ khách hàng trực tuyến của chúng tôi hiện đang gặp sự cố kết nối. Chúng tôi đang tích cực khắc phục sự cố, nhưng hiện tại chúng tôi không thể cung cấp thời gian khôi phục chính xác. Chúng tôi thành thật xin lỗi vì bất kỳ sự bất tiện nào mà điều này có thể gây ra.

Nếu bạn cần hỗ trợ, vui lòng liên hệ với chúng tôi qua email và chúng tôi sẽ trả lời sớm nhất có thể.

Cảm ơn sự thông cảm và kiên nhẫn của bạn.

Đội ngũ hỗ trợ khách hàng của L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