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andaHYPER beritaBybit下场,Coinbase布局:CEX巨头为何集体杀入DEX“围剿”Hyperliquid?

Bybit下场,Coinbase布局:CEX巨头为何集体杀入DEX“围剿”Hyperliquid?

2025-06-17
在加密货币交易领域,中心化交易所(CEX)和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长期存在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差异。Hyperliquid通过创建专用应用链,实现了CEX级别的性能和体验,挑战了传统的二元格局。然而,其治理问题在JELLY事件中暴露出潜在风险。面对这种挑战,CEX巨头如Bybit和Coinbase正通过混合金融系统进行战略反击,试图在新兴的混合金融时代中保持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将围绕基础设施、流动性和治理展开,信任和中立性将成为关键。
Bybit下场,Coinbase布局:CEX巨头为何集体杀入DEX“围剿”Hyperliquid?

在加密货币交易的宏大叙事中,一道无形的柏林墙曾长期矗立:一边是中心化交易所(CEX)构筑的华尔街式帝国,以丝滑的体验、深不见底的流动性和毫秒级的撮合速度,统治着绝大多数交易流量。另一边则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信奉的乌托邦理想,它高举用户主权、资产自持和链上透明的大旗,却不得不在性能、成本和用户体验的泥沼中艰难前行。多年来,一种行业共识几乎固化为物理定律:DEX的去中心化特性,注定了其在性能上永远无法企及CEX的高度。

然而,就在人们习惯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格局时,一个名为Hyperliquid的挑战者,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一举推倒了这堵墙。它并非对现有DEX模式的修补或改良,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范式革命。通过构建专为交易而生的应用链(App-chain),Hyperliquid成功在链上复刻了CEX的核心体验——订单簿、低费率、高杠杆,同时实现了惊人的性能指标。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一次对CEX核心护城河的直接攻击。

当Bybit的CEO Ben Zhou在社交平台宣布,将推出孵化于Solana生态的链上DEX Byreal,并将其定义为“真正的混合金融”(Hybrid Finance)时,市场的信号已经再清晰不过。这并非CEX巨头们心血来潮的创新尝试,而是在Hyperliquid掀起的性能风暴面前,一次关乎生存的战略反击。一场围绕流动性、用户体验和生态控制权的终局之战,已然拉开序幕。旧有的CEX与DEX的界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融,一个全新的、更加复杂和模糊的混合型交易时代,正呼之欲出。

要理解这场变革的深刻性,必须先解剖Hyperliquid这台“性能怪兽”的心脏。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系列颠覆性的架构选择,这些选择共同构成了对其前辈们——无论是dYdX还是GMX——的降维打击。

首先,Hyperliquid最根本的颠覆在于其“应用链”的身份。与绝大多数构建在以太坊等通用公链上的DEX不同,Hyperliquid本身就是一条专为交易而生的Layer 1区块链。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野。通用公链如同繁忙的城市公路,金融交易、NFT铸造、链上游戏等各种“车辆”混行,极易造成拥堵和“邻居噪音”问题。而Hyperliquid则相当于为金融交易修建了一条专用高速铁路,整个技术栈——从共识机制到执行环境——都为承载高频交易这唯一目标进行了极致优化。其创始团队出身于自营量化做市商的背景,使他们深刻理解,要实现CEX级别的性能,就必须拥有一个CEX式的、垂直整合的专属环境。

在这条专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名为HyperBFT的定制化共识引擎。该引擎的设计灵感来源于Hotstuff等前沿共识算法,并为交易场景进行了深度重构。它所带来的性能数据是惊人的:每秒可处理超过20万笔订单,区块延迟中位数低至0.2秒,实现了亚秒级的交易最终性。这些数字并非空洞的营销口号,而是实现链上中央限价订单簿(CLOB)的绝对前提。正是这种极致的性能,使得用户在Hyperliquid上挂单、撤单等操作如呼吸般顺畅且几乎零成本,这与传统AMM(自动做市商)模型下缓慢、昂贵的链上交互形成了天壤之别。

于是,Hyperliquid得以在链上完整复刻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核心——中央限价订单簿(CLOB)。每一笔买单、卖单、成交与取消,都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在链上进行透明撮合与记录。这直接解决了AMM模型固有的滑点、无常损失和交易体验模糊等痛点,为专业交易者提供了他们所熟悉和依赖的精确交易环境。可以说,Hyperliquid首次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完美重现了CEX的灵魂。

更精妙的是其经济模型的闭环设计。通过Hyperliquidity Provider(HLP)金库系统,普通用户也能将USDC存入,成为平台的被动做市商,分享平台交易手续费和交易对手方的损益。这不仅将以往由专业机构垄断的做市业务“民主化”,更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飞轮效应:卓越的交易体验吸引海量交易者,产生巨额交易量和手续费;丰厚的做市收益又吸引更多流动性注入HLP金库;而深厚的流动性则进一步降低交易滑点,优化交易体验,从而吸引更多交易者。这个自洽的经济循环,构成了Hyperliquid难以被轻易复制的护城河。

Hyperliquid的崛起,其意义远超一个DEX的成功。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CEX赖以为生的、由中心化撮合引擎构筑的性能壁垒,并非坚不可摧。当一个自筹资金的小团队都能在链上复刻其核心功能时,CEX们便丧失了最重要的技术优势。它们被迫从性能的王座上走下,直面一个全新的、更加残酷的战场。这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而是一场关乎身份认同与未来生存的战略危机,迫使它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链上世界。

面对Hyperliquid釜底抽薪式的挑战,CEX巨头们的反应迅速而坚决。Bybit在Solana上布局Byreal,以及Coinbase深度整合其Layer 2网络Base上的Aerodrome,并非简单的“拥抱DeFi”,而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反击。它们的目标,是在开放的链上世界里,重建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可控的“围墙花园”。

Bybit的Byreal项目堪称这一战略的典范。其“CEX级流动性与DeFi原生透明度”的口号,精准地概括了其混合金融(HyFi)的核心思想。选择Solana作为战场也绝非偶然。Solana以其高性能、低费用和活跃的散户及Meme币生态闻名,这使得Bybit能够在一个与Hyperliquid性能相当的赛道上,直接争夺用户和流量。这与Coinbase押注以太坊L2生态的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巨头对未来战局的不同判断。

Byreal的技术架构更是将这种“混合”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它采用了请求报价(RFQ)与集中流动性做市商(CLMM)相结合的混合路由系统。RFQ机制允许Bybit自身的做市团队及合作伙伴为大额交易提供场外报价,确保低滑点,这是其“CEX级流动性”的核心体现;而CLMM则借鉴了Uniswap V3的创新,允许流动性提供者在特定价格区间内提供流动性,提高资本效率,这是其“DeFi原生透明度”的门面。本质上,Byreal是在用一个看似去中心化的DEX前端,来承接和引导用户流量,而将最核心的流动性供给和订单撮合,通过RFQ等半中心化机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独有偶,Coinbase的策略异曲同工。它并未亲自下场构建DEX,而是先打造了自己的Layer 2网络Base,在上面培育出一个繁荣的DeFi生态,然后将其中最成功的DEX——Aerodrome,深度整合进Coinbase的主应用程序中。这一举措,为数百万Coinbase用户打开了一扇通往“可控DeFi世界”的大门,构建了一条从CeFi到DeFi的强大流量漏斗。

放眼整个行业,这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DEX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5月已攀升至现货总交易量的25%,这是一个任何CEX都无法忽视的体量。从币安与BNB Chain的深度绑定,到OKX构建其多链DEX聚合器,巨头们都在加速布局,以避免在新兴资产(如Meme币)的首发和早期交易中被边缘化。

这场CEX的反击战,其本质是一场精密的“解构与重构”。它们正主动解构自身传统的、一体化的服务(托管、撮合、流动性、前端),然后在一个混合了链上与链下元素的模型中,重新组合这些部件,其最终目的,是放弃非核心的“外壳”(如交易前端),但死守最核心的“引擎”——流动性供给与订单流的控制权。Byreal就是这样一个产物:它向用户呈现了DEX的面貌,却保留了CEX的商业内核。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CEX与DEX的对决,而是不同形态的混合体之间,关于如何更高效、更无缝地将中心化流动性优势注入链上产品,以捕获用户和价值的战争。

正当Hyperliquid凭借其应用链架构高歌猛进,改写行业规则之时,一场名为“JELLY”的风波,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这条看似完美的道路背后,潜藏的致命风险。它深刻揭示了应用链模式的一个核心悖论:赋予其极致性能的主权,同样也可能成为其去中心化信念的阿喀琉斯之踵。

应用链的核心理念,在于赋予每个应用一条专属的、拥有完全主权的区块链,从而摆脱通用公链的性能束缚,实现最大程度的定制化。Hyperliquid正是这一理念最成功的实践者。然而,2025年3月的JELLY事件,却让人们看到了主权的另一面。一名攻击者精准地利用了Hyperliquid的设计机制:他先针对一个流动性极差的代币JELLY开出巨额空头仓位,然后故意抽走保证金,迫使系统清算并将该风险敞口转移给由所有用户共同组成的HLP金库。随后,攻击者在现货市场疯狂拉盘JELLY价格,对HLP金库发动了一场惨烈的“逼空”,一度造成金库数百万美元的浮亏,甚至威胁到整个交易所的偿付能力。

面对系统性崩溃的风险,Hyperliquid的验证者节点——一个由少数实体控制的、高度中心化的群体——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他们投票决定,强行停止JELLY市场的交易,并手动修改预言机喂价,以一个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结算了所有头寸。此举虽然挽救了HLP金库,避免了用户的资金损失,却也引发了滔天巨浪般的质疑。

社区的批评声浪异常激烈。Bitget CEO直斥其为“FTX 2.0”,认为这种由少数人决定、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修改账本的行为,与中心化机构无异。BitMEX创始人Arthur Hayes等行业领袖也公开质疑其“去中心化”的成色。批评的核心在于,Hyperliquid为了自保,违背了区块链“代码即法律”、中立且不可篡改的基本原则。它证明了,在极端压力下,这个所谓的DEX,其行为模式与一个可以随时“拔网线、改规则”的CEX并无二致。

JELLY事件暴露了应用链治理的深层困境。在协议发展的早期阶段,为了效率和快速迭代,其“主权”往往集中在创始团队或少数核心验证者手中。当面临足以颠覆系统的外部攻击时,这些“主权者”便陷入两难:是坚守去中心化原则,放任协议崩溃、用户血本无归?还是采取中心化的铁腕手段,干预市场、修改规则以保全系统?Hyperliquid选择了后者。这一选择,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用户资产,却从根本上动摇了其作为去中心化平台的信任根基。它让市场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层面的去中心化(拥有自己的链和节点),若无真正分散、抗压的治理结构作为支撑,终究是脆弱的。

这一事件将对整个应用链赛道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项目,不仅要比拼TPS和交易体验,更要向市场证明其治理模型的鲁棒性和中立性。它也给Cosmos等致力于构建“应用链宇宙”的生态系统敲响了警钟,迫使它们必须加速探索更成熟的共享安全和治理最小化方案,以应对这类“主权风险”。应用链的宏大叙事,从此与应用链的治理难题,再也无法分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加密交易世界那堵分隔CEX与DEX的墙,如今已是残垣断壁。Hyperliquid的横空出世,证明了DEX在性能上足以与CEX分庭抗礼;而JELLY事件的警钟,则揭示了即便是最顶尖的DEX,也可能因治理问题而暴露出中心化的脆弱。作为回应,CEX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构建融合了链上元素的混合系统,试图在这片全新的战场上捍卫自己的王权。

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时代已然落幕,一个形态多样、界限模糊的混合金融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引擎速度之争,而是一场在多个维度上展开的立体战争。

首先是基础设施哲学的对决:是Hyperliquid所代表的、为单一应用深度优化的“应用链”模式更具生命力?还是Bybit所选择的、依托于Solana这类高性能通用公链的“生态寄生”模式更胜一筹?亦或是Coinbase所押注的、在以太坊L2上构建“围墙花园”的策略能笑到最后?这背后,是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关于行业终局的不同判断。

其次是流动性与订单流的争夺战。CEX们正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庞大的用户基础,试图通过Byreal这样的混合体,将链下的流动性优势“管道化”地注入链上。而Hyperliquid等原生DEX,则在努力构建能够自我强化的经济飞轮,以社区的力量汇聚流动性。谁能更高效地聚合资本,捕获用户的交易意图,谁就将掌握未来的定价权。

但最终,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将是信任与治理。JELLY事件雄辩地证明,性能可以被复制,但信任一旦崩塌,便难以重建。一个交易平台,无论其技术架构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在危机时刻证明其规则的中立性、抗审查性和治理的去中心化,那么它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差异便会变得模糊。正如Arthur Hayes所言,叙事和信任是加密世界最宝贵的资产。

未来的交易所,将不再被简单地划分为中心化或去中心化。成功的平台,必须能提供CEX般无缝的体验、DEX般透明可组合的特性,以及最重要的——一个真正稳固、值得信赖的治理模型。性能已是入场券,而通往王座的最后一段路,将由“可信的中立性”铺就。这不仅是交易所的终局之战,更是整个加密行业迈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Obrolan Langsung

Tim Dukungan Pelanggan

Baru saja

Pengguna LBank yang terhormat

Sistem layanan pelanggan online kami saat ini sedang mengalami masalah koneksi. Kami sedang berupaya keras untuk mengatasi masalah tersebut, tetapi saat ini kami tidak dapat memberikan perkiraan waktu pemulihan yang pasti. Kami mohon maaf atas ketidaknyamanan yang ditimbulkan.

Jika Anda memerlukan bantuan, silakan hubungi kami melalui email dan kami akan membalas sesegera mungkin.

Terima kasih atas pengertian dan kesabaran Anda.

Tim Dukungan Pelanggan L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