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SV(BSV)及其他比特幣分叉:詳細比較
加密貨幣領域出現了許多原始
比特幣(BTC)區塊鏈的分叉,每個分叉都有其獨特的願景和技術調整。在這些分叉中,比特幣SV(BSV)作為一個有爭議但雄心勃勃的項目脫穎而出,旨在恢復其支持者所稱的“原始比特幣協議”。本文探討了BSV與其他著名比特幣分叉之間的主要比較,包括比特幣現金(BCH)、比特幣黃金(BTG)和比特幣鑽石(BCD),重點關注它們的起源、技術差異、市場表現和挑戰。
分叉背後的起源與動機
比特幣現金(BCH)於2017年8月作為第一個主要的比特幹分叉出現。此次拆分是由於對可擴展性的辯論,BCH支持者主張增加區塊大小以提高交易吞吐量。BCH將區塊大小限制從BTC的1MB擴大到32MB,旨在降低費用並改善日常交易速度。
2018年11月,比特幹SV(BSV)從比特币现金中拆分出來,標誌著另一種意識形態上的劃分。BSV創建者由克雷格·史賓塞·懷瑞領導,他們聲稱追求“中本聰願景”,回歸到2010年存在的原始Bitcoin協議。BSV最初設定了1MB區塊大小限制,但後來完全取消了這一限制,認為巨大的區塊(高達4GB)將實現企業級可擴展性。
其他如比特币黄金(BTG)和 比 特 干 鑽 石 (BCD) 的 分 叉則採取不同的方法。BTG於2017年創建,專注於通過採用記憶硬算法去中心化挖礦,以抵抗ASIC主導地位。而BCD也是2017年的一個fork,引入了增加區塊獎勵和增強隱私等功能,但其受歡迎程度不及BCH或BSV。
技術差異
區塊大小與可擴展性
- BTC:保留1MB區塊大小(透過SegWit實現約2MB有效容量)。
- BCH:擴大至32MB以提高吞吐量。
- BSV:完全移除區塊大小限制,以千兆字節級別的大型區塊為全球可擴展性目標。
- BTG & BCD:遵循BTC的小型區塊尺寸,但添加利基功能(例如BTG 的 Equihash 算法)。
共識機制
- BTC、BCH 和 BSV 都使用工作量證明 (PoW),但在挖礦算法上有所不同。BSV 和 BCH 共享 SHA-256,而 BTG 則使用 Equihash。
- BSV 強調“鎖定”協議以最小化未來變更,相較之下 BCH 則進行迭代升級。
智能合約與代碼
- BSV 推廣其“Metanet”願景,其中數據和微交易本地集成到区块链中。
- BCH 通過 CashScript 支持簡單智能合約,而 BTC 則依賴像閃電網絡這樣的第二層解決方案。
- BTG 和 BCD 缺乏強大的智能合約能力。
市場表現與採納
BSV 在市場接受度方面面臨困難。在2020年,由於克雷格·懷瑞對自己是中本聰以及法律糾紛引發爭議,大型交易所如Binance 和 Kraken 將 BSV 下架。它的市值仍遠低於 BTC 和 BCH,反映出市場懷疑情緒。
儘管早期受到熱捧,但 BCH 隨著第二層解決方案(例如閃電網絡)減少對其大型区块需求而看到主導地位下降。BTG 和 BCD 大多被 relegated 到次要 altcoin 狀態。
監管與社群挑戰
BSV 面臨持續監管審查,尤其是圍繞懷瑞法律問題,其集中式開發(由 nChain 主導)以及缺乏廣泛開發者支持,使其與 BTC 的去中心化精神形成鮮明對照。
雖然 BCH 更加去中心化,但已進一步碎片化(例如進一步劈成 BCH ABC 與 BCH Node),稀釋了社群影響力。而 BTG 與 BCD 缺乏重要生態系統支撐。
結論
BSV 渴望大規模擴張並恢復 Bitcoin 的“原始願景”,使其脫穎而出,但監管包袱及有限採納阻礙了進步。儘管如此,BCH 仍然是最具潛力且可行的一個BTC 分岔,但是在超越單純提升区块尺寸方面掙扎。同時,更小型如 BTG 與BCD 的 分岔則扮演利基角色。本質上,各種 fork 常常優先考慮具體權衡 (如 可 擴 展 性 、 去 中 心 化 等 ) ,但成功取決於平衡創新與社群信任——這是一項 BS V 儘管有宏偉目標卻尚未成功應對的重要挑戰 。
時間線回顧
- 2017 年 8 月: BCH 從 BTC 分裂。
- 2018 年 11 月: BSV 從 BCH 拆離。
- 2020 年: BSV 除牌及監管困境 。
此比較突顯了 blockchain 治理複雜性以及加密世界中協議偏離帶來的重要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