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Pi Network
Pi Network 是一個以手機為主的加密貨幣項目,於 2019 年 3 月 14 日推出。該專案旨在透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讓一般用戶也能輕鬆參與加密貨幣挖礦。與比特幣或以太坊不同,Pi Network 不需要昂貴的硬體設備或高能耗來進行挖礦。
該網路自稱為 「全球最具包容性的點對點生態系統」。它作為一條 Layer 1 區塊鏈運行,並擁有自己的原生代幣 Pi。專案重點在於打造一個易於使用的平台,打破傳統阻礙人們參與加密世界的門檻。
Pi Network 採用 邀請制模式 來擴展其社群。新用戶必須由現有成員邀請才能加入。這種方式有助於建立信任關係,而這些關係正是網路共識機制的基礎。
查看 PI 在 LBank 的市場表現
PI()價格
PI() 當前價格為 $0,過去 24 小時內漲跌 %,最近半年內漲跌 %。如需更多信息,請立即查看 PI 價格。
Pi 協議與共識機制
Pi Network 採用基於 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 (SCP) 的共識演算法。該系統依賴 聯邦拜占庭協議 (FBA),而不是高能耗的工作量證明 (Proof of Work, PoW) 挖礦。其運作方式是透過節點形成仲裁群組 (quorums),並基於信任關係交換訊息。
Pi 對「挖礦」的定義與傳統加密貨幣不同。手機用戶透過確認信任關係來參與共識,而非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這些信任關係構成一張全球信任圖譜,並輸入 SCP 演算法中。
繁重的計算工作由電腦節點負責,這些節點運行真正的共識演算法。這種設計讓行動裝置可以參與其中,而不會造成電池消耗或大量能源消耗。系統目標是在 可及性 與 網路安全性 之間取得平衡,並透過分散式信任來實現。
網路架構與使用者角色
Pi Network 的運作分為四種不同的使用者角色,每個角色都為生態系統貢獻:
- 先鋒 (Pioneer): 基礎手機應用使用者,每日登入並確認人機驗證
- 貢獻者 (Contributor): 提供受信任先鋒清單,用於建立信任圖譜
- 大使 (Ambassador): 邀請新成員加入以擴展網路
- 節點 (Node): 在電腦上運行 Pi Node 軟體以執行共識演算法
每個角色都會因其貢獻獲得新鑄造的 Pi 獎勵。節點運營者還可根據上線時間、連接埠可用性與 CPU 貢獻度等因素獲得額外獎勵。系統的設計鼓勵多元參與,同時維持網路功能。
目前的架構分為手機挖礦與電腦節點兩個部分。手機用戶負責信任驗證與日常互動;電腦節點則負責區塊鏈共識與交易處理的技術部分。
Pi 加密貨幣的代幣經濟與供應分配
Pi 的最大供應量為 1000 億枚代幣。分配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80% 分配給社群,20% 分配給核心團隊。社群部分則進一步細分用途:
代幣分配明細:
- 650 億 Pi: 過去與未來先鋒的挖礦獎勵
- 100 億 Pi: 社群組織與生態系統建設
- 50 億 Pi: 生態系統參與者的流動性池
- 200 億 Pi: 核心團隊分配(按比例逐步解鎖)
挖礦速率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個人基礎速率、推薦團隊獎勵、節點運營,以及應用程式使用情況。系統會動態調整以控制代幣供應並維持激勵平衡。
此外,Pi 設有鎖倉機制,允許使用者自願將 Pi 鎖定一段時間,範圍從 2 週到 3 年。鎖倉期限越長,挖礦速率越高。此設計旨在鼓勵長期參與並促進生態系統穩定。
發展時間線與階段
在早期階段,Pi Network 專注於 設計與用戶獲取。該專案最初在 模擬系統 上運行,以測試用戶體驗並調整功能。在此期間,網路快速擴張,從零成長到遍佈 233 個國家、超過 350 萬用戶。這一初步增長為其全球社群奠定了基礎。
第一階段:Beta
該網路在此階段專注於設計與用戶獲取。Pi 最初在模擬系統上運行,用於測試使用者體驗。網路從零開始,快速成長至遍佈233個國家、超過350萬用戶。在此階段,尚未開放任何外部交易。
第二階段:測試網 (Testnet)
團隊在即時測試網路上部署了實際的節點軟體。超過1萬個社群節點投入運行,另有10萬個日活躍節點處於等待狀態。在此期間,網路活躍用戶數量已超過3000萬人。
第三階段:主網
主網分兩個階段啟動。封閉網路階段於 2021 年 12 月啟動,防火牆保護阻止外部連線。開放網路階段原定於 2022 年 3 月啟動,但已多次延期。
KYC 與去中心化挑戰
「了解你的客戶」(KYC)驗證是進入主網的必要條件。此流程需要提交身份證件、自拍影片以及個人資訊。KYC 的目的在於防止假帳號,並依循「一人一帳號」的政策,確保代幣分配的公平性。
隨機選出的社群成員會擔任 KYC 驗證者,這引發了有關個人資料處理的安全疑慮。若數據保護機制失效,或驗證者處理不當,可能導致身份盜用。如此大量的數據收集,也讓外界質疑該專案背後的真正動機。
在封閉網路時期,中心化的控制與去中心化原則相矛盾。主網僅由核心團隊的節點運行,形成一個與區塊鏈理念背道而馳的集中式系統。何時能夠過渡到由社群節點運行的階段,目前仍不明確。
開放與封閉網路時期
Pi Network 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營運階段。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解釋該項目的演變和當前能力。

Pi Network 從封閉網路過渡到開放網路,代表著其從受控測試階段邁向完整區塊鏈功能。隨著開放網路的啟動,系統實現了外部連接,先鋒用戶得以參與超出 Pi 生態系的交易,大幅擴展了網路的實用性與影響力。
網路增長與社群統計
Pi Network 聲稱在多項數據上都有顯著增長,但區塊鏈資料顯示,宣稱的數字與實際網路活動之間存在差異。
截至 2025 年 4 月的官方數據:
- 總用戶超過 6000 萬
- 完成 KYC 驗證的用戶 1800 萬
- 主網遷移用戶約 1200–1300 萬
- 約 66.7% 的 KYC 用戶完成主網遷移
同一時期的區塊鏈瀏覽器資料顯示,僅有約 911 萬個 Pi 錢包,遠低於網路聲稱的 6000 萬用戶,代表只有約 15% 的用戶建立了錢包。鏈上活躍度仍顯不足。每日活躍錢包平均約 2 萬個,最高峰出現在 2025 年 1 月,達到 42,136 個。這些數據凸顯了宣稱用戶總數與實際主網活躍用戶之間的落差。
生態系統與應用發展
Pi Network 正在打造多種應用與服務,以賦予 Pi 代幣實際的使用價值。Pi Browser 與 SDK 為社群開發者提供開發應用的平台。
目前的生態系統功能包括:
- Pi Browser:用於存取網路應用
- Pi Apps 平台:支持第三方開發
- 規劃中的注意力市場:用戶可交易時間與專注力
- 提議中的以物易物市場:交換商品與服務
- 未來的去中心化應用商店
此外,網路預留 100 億枚 Pi 給未來的非營利組織 Pi Foundation,負責社群活動、開發者計畫與生態成長。目標是在投機交易之外,創造可持續的應用價值。應用使用獎勵機制會根據使用者在應用中的停留時間與應用數量進行分配,藉此推動實際效用並為開發者帶來市場機會。
與其他區塊鏈的比較
與已建立的區塊鏈專案相比,Pi Network 的開發方式與時間線展現出差異:
- 以太坊:概念到主網上線約 2 年
- Solana:從開發到主網約 3 年
- Pi Network:超過 6 年仍持續延遲
由於 Pi 是基於 Stellar 的代碼分支,而非完全從零開發,延遲的時間表引發外界質疑。批評者認為,延後開放可能是出於技術挑戰,或策略性地延長封閉期。Pi 的手機優先策略旨在擴大用戶普及度,但批評者指出,其「挖礦」機制對於網路安全的實際貢獻有限,難以與工作量證明或權益證明相提並論。
批判觀點與潛在問題
Pi Network 面臨多項質疑,涵蓋經濟模型、資料處理與長期可持續性。
通脹分析:
- 遷移供應量自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9 月增長 106.6%
-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1 月再增長 36.61%
- 鎖倉供應在 2024 年成長 104.41%
- 解鎖供應在 2024 年暴增 132.44%
這樣的通脹率遠高於比特幣的年增 0.8%,引發可持續性疑慮。批評者認為,過高的通脹會稀釋代幣價值,與稀缺性驅動的加密貨幣理念背道而馳。
資料收集問題:
- 強制廣告每兩週自動重新啟用
- KYC 流程涉及大量個人資料收集
- 條款允許與關聯方與服務供應商共享資料
- Android 應用要求廣泛的系統權限
部分分析師認為,Pi Network 可能更像是一個數據收集與廣告變現的平台,而非真正以代幣增值為核心的加密貨幣專案。
未來展望與主要挑戰
隨著邁向開放網路,Pi Network 面臨多項關鍵挑戰。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能解決當前限制並建立真實的使用價值。KYC 用戶數與主網遷移數之間的差距,顯示出留存問題或流程障礙。在當前的採用率下,若僅有 1200 萬人完成主網遷移,開放網路的推進恐將受限。生態系統發展將是長期成功的關鍵。若缺乏有吸引力的應用與實際用途,Pi 在開放後可能難以維持價值與用戶活躍度。該專案必須展現超越既有區塊鏈平台的優勢,否則可能難以長期存活。
此外,必須解決中心化、數據隱私與代幣通脹等問題,才能獲得更廣泛的認可與機構支持。Pi Network 能否成功,取決於是否能兌現其宏大承諾,同時應對技術、監管與市場挑戰。儘管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一大優勢,但如何將手機應用的使用者轉化為真正活躍的區塊鏈參與者,仍是一個尚未被驗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