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幣與比特幣有何不同
萊特幣於 2011 年 10 月推出,是最早的比特幣替代幣之一。前 Google 員工李啟威(Charlie Lee)創建它,目的是解決比特幣早期的擴展性問題。該項目基於比特幣的核心程式碼,但做出了一些關鍵調整,以提升交易速度並降低成本。
人們常把萊特幣稱為「數位白銀」,與比特幣的「數位黃金」相對應。這種比喻突出了兩者的互補關係,而不是競爭。比特幣定位為長期的價值儲存工具;萊特幣則專注於日常支付,提供更快的確認速度和更低的手續費。兩者都使用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挖礦機制,但萊特幣的出塊時間是 2.5 分鐘,而比特幣為 10 分鐘。
萊特幣的總供應量為 8,400 萬枚,是比特幣 2,100 萬上限的四倍。這樣較大的發行量,更適合日常支付場景,也呼應了「白銀」相較「黃金」更不稀缺的特性。萊特幣採用 Scrypt 演算法,而非比特幣使用的 SHA-256。早期開發者選擇 Scrypt,正是為了降低挖礦門檻,讓一般使用者也能用普通電腦參與挖礦。
查看 LTC 在 LBank 的市場表現
LTC()價格
LTC() 當前價格為 $0,過去 24 小時內漲跌 %,最近半年內漲跌 %。如需更多信息,請立即查看 LTC 價格。
萊特幣誕生的故事
萊特幣的起源,源自於人們對比特幣挖礦日益中心化的擔憂。到 2011 年時,強大的 GPU 礦機已經主導了比特幣挖礦,導致新參與者的門檻越來越高。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種名為 Tenebrix 的加密貨幣出現,它採用了 Scrypt 演算法,專門設計來抵抗像 ASIC 這樣的專用挖礦硬體。
然而,Tenebrix 因為開發者預挖了 770 萬枚代幣而失敗。Charlie Lee 看到了這個缺陷,於是創建了 Fairbrix,作為一個更公平的替代方案。Fairbrix 同樣使用 Scrypt,但移除了預挖的問題。隨後,Lee 結合了 Fairbrix 的 Scrypt 演算法與比特幣的有限供應模型,打造了 Litecoin(萊特幣)。
萊特幣網路於 2011 年 10 月 13 日 正式上線。就在上綫六天前(10 月 7 日),Lee 已經將開源客戶端發佈在 GitHub 上。這次發佈確立了萊特幣作為最早期其他加密貨幣(altcoin) 之一的地位。
Litecoin 發展里程碑
早期增長
Litecoin 在早期交易所(如 BTC-e)上獲得採用,2013 年 11 月單日飆升 100%,首次牛市
與 Dogecoin 合併挖礦
Dogecoin 與 Litecoin 啟動合併挖礦,礦工可同時保護兩條鏈
市值巔峰、李啟威拋售
在牛市中,LTC 成為市值第三大加密貨幣,僅次於 BTC 和 ETH;創辦人 Charlie Lee 宣布清倉 LTC,社群引發爭議
沃爾瑪烏龍
假新聞宣稱沃爾瑪與 LTC 合作,價格瞬間飆升 30% 後回落
隱私升級
MimbleWimble Extension Blocks 升級上線,用戶可選擇隱私交易
ETF 申請
2024 年 Canary Capital 提交 LTC ETF 申請,引發市場關注
萊特幣的技術特性是如何運作的
萊特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網路,區塊鏈會永久且透明地記錄所有交易。礦工大約每 2.5 分鐘就會驗證新的交易並將其加入區塊。
網路透過 Scrypt 工作量證明演算法來保障安全。這種演算法最初被設計為需要大量記憶體,在早期能有效抵抗 ASIC 礦機。但隨著時間推進,企業仍然開發出了專門的 Scrypt ASIC。如今,若要在萊特幣挖礦中保持盈利,必須依靠專業的硬體設備。
區塊獎勵則透過「減半」機制逐步遞減,每 84 萬個區塊減半一次。最初每個區塊獎勵 50 枚萊特幣,截至 2025 年,礦工每個區塊可獲得 6.25 枚。這種設計用來控制通膨率,並模仿比特幣的經濟模型。
隔離見證與閃電網路
萊特幣常被視為比特幣新技術的試驗場。它比比特幣更早啟用隔離見證(SegWit),透過將簽名數據與交易數據分離,提升了每個區塊的容量,從而能容納更多交易。
閃電網路的整合則帶來近乎即時的交易體驗。這是一種第二層解決方案,將小額交易移到鏈下處理。用戶可以開啟支付通道,在低手續費的情況下完成多筆支付,再一次性結算。這讓萊特幣特別適合微支付的場景。
MWEB 隱私技術
Mimblewimble Extension Blocks(MWEB)是萊特幣近年來最重要的升級之一。MWEB 在區塊中建立了一個獨立區域,用戶可以在其中進行私密交易。這項技術利用保密交易與 CoinJoin 來隱藏金額並提升幣的可替代性。
用戶可以自由在普通地址與 MWEB 地址間轉移。這種「選擇性」設計既能保護隱私,也兼顧監管合規。透明交易仍然是預設模式,但對隱私有需求的使用者,則能獲得更強的保護。
萊特幣與其他加密貨幣的比較

萊特幣與狗狗幣的關係值得特別關注。這兩種加密貨幣都使用 Scrypt 演算法,並且優先考慮快速且低成本的交易。合併挖礦在協議層面將它們的網路連接在一起,礦工能用相同的算力同時保障兩條區塊鏈的安全。萊特幣保持較嚴謹的開發方向,而狗狗幣則依靠社群熱情而蓬勃發展。
XRP 採取了不同的快速支付模式。Ripple 網路使用的是共識協議,而不是挖礦。大型金融機構偏好使用 XRP 進行跨境結算。相比之下,萊特幣更加去中心化,更適合無需中介的點對點交易。
以太坊的智慧合約平台則提供了萊特幣未曾涉足的可能性。開發者能在以太坊上構建去中心化應用和複雜的金融工具。萊特幣則專注於成為一個可靠且高效的支付系統。這種簡單性讓萊特幣在交易速度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優勢,特別適合它的專屬使用場景。
當前市場地位與採用情況
截至 2025 年 9 月,萊特幣的交易價格為 104.18 美元,流通量為 76,352,164 枚。該加密貨幣在過去的牛市中曾創下超過 300 美元的歷史高點。雖然價格波動依然存在,但萊特幣比同時代的大多數山寨幣保持了更長久的相關性。
實際應用顯示了萊特幣的實用價值。BitPay 報告稱,萊特幣是其支付平台上使用最廣泛的加密貨幣。這些數據表明,人們確實在花費萊特幣,而不僅僅是作為投資持有。像 LBank 這樣的主流交易所都已上架萊特幣,為買家提供了便捷的進入渠道和如何購買的指南。
PayPal 在 2020 年增加了對萊特幣衍生品的支持。這一整合讓萊特幣走進了數以百萬計的主流用戶。雖然 PayPal 的實現方式是託管帳戶,而不是直接進行區塊鏈交易,但它仍然提高了知名度與可及性。
儘管挖礦難度增加,挖礦仍然具有參與性。個人礦工只要設備合適,仍能獲得利潤。與狗狗幣的合併挖礦安排為礦工帶來了額外激勵,這種共享的安全模式同時強化了兩個網路。
質押與收益機會
由於萊特幣使用工作量證明共識機制,因此無法直接進行質押。與此不同的是,權益證明網路允許持幣者通過鎖定代幣來獲取獎勵。萊特幣的架構並不支持這一機制。礦工透過提供算力來獲得獎勵,而不是僅僅透過持幣。
第三方 DeFi 平台為 LTC 持有者提供了賺取收益的替代方案。借貸服務允許用戶出借萊特幣並獲取利息。這些平台會將用戶資金集中起來,再借給借款人。利率則根據市場需求而波動。
然而,這些借貸服務帶有風險,用戶需要清楚了解。這些平台作為中心化中介運作,使用者必須信任其安全性與償付能力。存放在借貸平台上的萊特幣,無法享有與個人錢包相同的安全保障。每個用戶都必須自行評估,所獲得的利息是否足以抵消額外風險。
查看 BTC 在 LBank 的市場表現
BTC()價格
BTC() 當前價格為 $0,過去 24 小時內漲跌 %,最近半年內漲跌 %。如需更多信息,請立即查看 BTC 價格。
與時間賽跑的 ETF 申請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 2024 年批准了多檔比特幣現貨 ETF。這一決定為其他加密貨幣的 ETF 申請打開了大門。金融機構隨即迅速提交了萊特幣(Litecoin)、索拉納(Solana)以及瑞波幣(XRP)的 ETF 申請。這些產品能讓投資人透過傳統券商帳戶獲取加密貨幣敞口。
Canary Capital 提交了一項備受矚目的萊特幣 ETF 申請。SEC 將決策截止日期定在 10 月 2 日。監管機構近期要求交易所依照新的《一般上市標準》重新提交申請。市場觀察人士將此舉解讀為一個積極信號,認為這顯示 SEC 正在為批准更多加密貨幣 ETF 做準備。
ETF 的審批過程需要大量文件與合規審查。發行人必須展示完善的託管解決方案與市場監控機制。SEC 還會評估是否有足夠的流動性以防止價格操縱。先前比特幣 ETF 的批准就經歷了發行方與監管機構之間長達數年的來回博弈。
圖片來源:@litecoin/Grok
政府關門將如何影響加密監管
美國可能出現的政府關門,為 ETF 的審批時程帶來變數。政府關門會讓大多數聯邦雇員被迫休假,SEC 人員也包括在內,僅有負責「必要業務」的少數人能繼續工作。所謂「必要業務」的定義存在不確定性,這也讓正在審批中的監管決策蒙上陰影。
過去的政府關門都曾讓類似的審查程序陷入停擺。SEC 在關門期間只能以最低人力維持運作,複雜金融產品的審查通常會暫停,直到恢復正常辦公。這種模式引發市場擔心,10 月份的決策截止日可能會被拖延。
ETF 發行方和交易所的焦慮感正在升高。若出現關門,審批可能一路被推遲到 2025 年甚至更晚。一些分析師推測 SEC 可能已經完成大部分文書審核,若屬實,即便在關門狀態下,批准也有機會繼續進行。但這種可能性尚未獲得官方確認,仍存在不確定性。
政府關門的政治屬性更讓加密監管增添不可預測性。國會的預算爭端與加密市場毫無直接關聯,卻直接決定了加密金融產品何時、如何能夠落地。這也凸顯傳統政治體制依舊深刻影響著加密產業的發展進程。
為何萊特幣至今仍具影響力
萊特幣的壽命遠超同時期的其他加密貨幣。2011 至 2013 年間誕生的眾多山寨幣早已消失或幾近停擺,而萊特幣至今仍保持著活躍開發、安全的網路,以及真實的交易量。這種長期生命力證明了它在投機之外的實用價值。
「數位白銀」的定位,讓萊特幣在擁擠的市場中有清晰的身份。許多新幣種彼此搶奪相同的應用場景,而萊特幣與比特幣的互補關係,則打造出一個可持續的利基市場。需要比比特幣更快、更便宜交易的使用者,自然會把目光轉向萊特幣。
技術創新也在持續推進,例如 MWEB 升級。開發團隊並沒有追逐市場上所有的新潮概念,而是專注於強化萊特幣作為支付系統的核心功能。這種穩健的策略吸引了重視可靠性多於實驗性的使用者。
早期採用所形成的網路效應,成為新競爭者難以複製的優勢。萊特幣已在交易所和支付平台上建立了穩固的存在,許多商戶在接受加密支付時,也會將萊特幣列入選項。這些既有基礎設施,確保了萊特幣的持續競爭力,即使市場上出現更多功能更強的新專案。
展望萊特幣的未來
ETF 的審批過程,是檢驗萊特幣能否獲得主流接受的重要試金石。一旦現貨萊特幣 ETF 通過,將為機構資金打開大門,帶來更高的流動性。傳統投資者也能透過熟悉的券商管道配置萊特幣,而不用自己管理私鑰或接觸加密交易所。這種便利性可能推動價格與採用度顯著上升。
長期成功的關鍵仍在監管明朗化。SEC 對 ETF 的決策,將傳遞出美國監管機構如何看待像萊特幣這樣的成熟加密貨幣。若獲得正面待遇,可能帶動更多金融產品與服務;若持續不確定或態度敵對,則會限制其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每年都有更新、更快的支付型加密貨幣出現,對萊特幣的價值主張形成挑戰。不過,許多競爭者缺乏萊特幣的去中心化程度與多年來的市場驗證。創新與穩健之間的平衡,將決定萊特幣能否維持市場地位。
整個加密產業的發展方向也至關重要。如果加密貨幣最終主要被定位為投資資產,比特幣和以太坊可能繼續占主導。如果點對點支付逐漸成為主流應用場景,萊特幣在設計上的優勢就會愈發凸顯。這也將驗證李啟威最初為萊特幣設定的願景——作為比特幣的有力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