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ULSECHAIN nieuws5000亿美元估值之谜:Tether何以超越OpenAI与字节跳动?

5000亿美元估值之谜:Tether何以超越OpenAI与字节跳动?

2025-10-18
泰达(Tether)寻求5000亿美元估值引发争议,其凭借高息资产实现惊人盈利,但商业模式依赖利率环境和监管态势,存在可持续性和透明度问题。
5000亿美元估值之谜:Tether何以超越OpenAI与字节跳动?

近年来,稳定币已成为全球加密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而其最大发行商泰达(Tether)正因一则传闻引发广泛讨论 — — 公司据称正寻求约 5000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规模超过 OpenAI 与字节跳动,跻身全球最具价值的未上市企业行列。这一估值在资本市场与加密行业间引发争议:泰达凭借高息资产带来的超额利润确实展现出惊人的盈利能力,但其商业模式与宏观利率环境、监管态势、资产透明度及市场结构高度相关。本文将从收入、资产结构、市场份额、监管风险与横向估值五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一估值的现实支撑与潜在隐忧。

泰达(Tether)作为 USDT 稳定币的发行商,近年来凭借利息收入实现了惊人的盈利。随着全球利率上升,泰达将用户换入的美元储备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等低风险资产,由此获取高额利息收益。据报道,泰达在 2024 年实现了约 134 亿美元的利润,主要来源正是其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利息收入。这种利润规模不仅远超多数加密行业公司,甚至在互联网科技公司中也属翘楚。

与之相比,OpenAI 的估值虽在 2023–2024 年飙升至 800~900 亿美元,但其营收规模尚小,主要依靠人工智能模型的授权与订阅,当前仍处于投入期,盈利能力有限(而今其估值提升到 3000 亿甚至将达到 5000 亿美元,更多反映的是对未来成长性的押注)。字节跳动的估值在 2500~3000 亿美元区间,据 2023 年数据公司利润约在 400 亿美元量级,业务横跨短视频、广告、电商等多个领域,凭借巨额营收和利润支撑了数千亿美元的估值。而 Circle 作为 USDC 稳定币的发行商,计划在 2024 年 IPO 时估值仅约 90~100 亿美元,其 2024 年营收约 16.8 亿美元,净利润仅 1.56 亿美元,规模与泰达不可同日而语。

从盈利能力角度看,泰达目前的利润远高于 OpenAI 和 Circle,接近甚至超过部分传统科技巨头,但其业务模式也高度依赖外部环境:利率水平和稳定币需求。泰达不向用户支付利息,也几乎没有其他主要收入来源,这意味着当前可观的利息收益具有周期性。一旦全球利率回落至低位,泰达的利息收入将大幅缩水,盈利能力可能不复当前水平。此外,稳定币市场的增长空间和交易量也会影响泰达的营收。相比之下,OpenAI 和字节跳动的估值更多基于技术创新或用户规模带来的长远增长预期,而泰达的高估值需要投资者相信其当前的利润水平可持续甚至持续增长。因此,仅从收入与利润来看,给泰达赋予 5000 亿美元的估值存在一定冒进成分,需要考虑利润可持续性的问题。

衡量泰达估值是否合理,必须审视其资产负债结构和风险状况。根据泰达定期披露的储备报告,其储备资产以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为主。截至 2023 年底,泰达宣称接近 90% 的储备由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构成,其中包括短期美国国债、隔夜和定期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泰达早已完全清除了商业票据等风险资产,转而持有大量高评级证券。具体而言,有分析指出泰达持有超过 1000 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另有约 82000 枚比特币(价值约合 55 亿美元)以及 48 吨黄金储备,用于提高资产多元性。同时,泰达也曾进行部分对外借贷和其他投资,但截至 2023 年末,其约 54 亿美元的超额储备已足以覆盖所有这类借贷风险敞口。换言之,即使扣除这部分风险资产,泰达的资产仍完全覆盖负债,并有相当裕度作为缓冲。

较高的储备透明度也增强了市场信心。泰达目前每季度都会通过独立会计师(如 BDO)出具审计级的鉴证报告,公布资产构成和储备余额。这种透明度在过去有所欠缺 — — 泰达曾因历史上披露不充分而饱受质疑,并在 2021 年因为误导性声明被监管部门罚款。但近年来的报告显示泰达储备质量显著提升,并且经历了实际需求的检验:在正常情况下,泰达有能力满足用户大规模赎回,其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和回购协议可以快速变现。据统计,泰达在 2022 年加密市场下行期间曾成功处理过高达 210 亿美元的赎回需求而保持兑付。

当然,泰达并非完全没有资产结构上的风险。首先,尽管泰达持有的比特币和黄金等为公司带来了一定收益(这些资产价格上涨曾为泰达贡献可观的未实现利润),但它们属于风险资产,在极端情况下价值波动可能影响泰达资产净值。其次,泰达的透明度虽有提高,但尚未进行全面公开审计,外界对其储备的信任主要基于鉴证报告和公司声誉,这与公开上市公司接受严格监管审计仍有区别。再次,泰达资产高度集中于美国国债,这使其一方面受益于美国政府信用背书,另一方面也与传统金融市场走势和美国债务状况相关联。如果美国国债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或流动性收紧,泰达的资产也会相应承压。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财政部官员近期表示,由于政府需要大量发行债券来筹资,大型稳定币发行商已成为美债的重要买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泰达已融入传统金融体系,这既是实力的体现,也意味着其命运部分与之绑在一起。

总的来看,泰达的资产负债状况目前较为稳健、安全垫充足。这为高估值提供了一定基础 — — 毕竟巨额市值必须有真金白银支撑。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其资产配置策略和透明度需要持续保持甚至提升,才能长期支撑市场对其高估值的信心。

泰达在稳定币市场的龙头地位无可争议。USDT 目前占据着稳定币市场最大的份额。截至 2025 年三季度,USDT 市值约占所有美元稳定币的 59% 左右,仍牢牢占据第一。根据最新数据,USDT 流通规模已达约 1720 亿美元,而排名第二的 USDC(由 Circle 发行)市值约 740 亿美元,不到 USDT 的一半。USDT 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全球用户量据称接近 5 亿人。在加密交易所、跨境汇款和场外交易等领域,USDT 长期扮演“数字美元”的角色,是加密市场流动性的基础。

不过,泰达的领先地位也正受到竞品的挑战和蚕食。USDC 作为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一直主打合规和透明度优势。在 2023 年经历银行业风波(部分储备银行存款受损事件)后,USDC 一度市值下滑,但在 2024–2025 年有所恢复。据 Circle 披露,自美国立法明确稳定币监管框架(“Genius Act”等)后,机构对 USDC 的需求显著上升,2025 年二季度 USDC 流通同比增长了 90%,并在三季度涌入了超 123 亿美元的新资金,市占率回升到约 25%。这显示在监管环境明朗、传统金融参与增加的背景下,合规稳定币有后发优势。

除此之外,新兴稳定币项目层出不穷,进一步瓜分市场份额。FDUSD(First Digital USD)是总部在香港的稳定币,强调监管合规和透明,在亚洲市场尤其是受惠于香港友好政策下逐渐崛起。USDe 则是一个有趣的新进入者 — — 由 Ethena Labs 推出的合成美元稳定币。它并非由法币存款直接支撑,而是通过加密资产和衍生品对冲机制维持 1:1 挂钩。令人瞩目的是,USDe 在短时间内规模激增:仅第三季度就净增约 90 亿美元市值,跻身稳定币市场第三大币种,获得约 5% 的市场占有率。此外,2023–2025 年间还有一些特殊用途或特定机构发行的稳定币出现,如PayPal 推出的 PYUSD(支付巨头入局,意在连接加密支付),以及 MakerDAO 推出的新稳定币 (可能是去中心化稳定币 DAI 的升级版),据报道它们各自在短时间内也获得了 10 亿美元以上的流通规模。

市场格局的变化意味着泰达虽大,但并非高枕无忧。USDT 在稳定币竞争层面存在几点隐忧:

在产品替代和创新方面,一旦有稳定币能在信任和便利性上明显超越 USDT(例如完全合规且全球通用,或者技术上更去中心化、抗审查),USDT 的领先地位可能被撼动。USDC 的强势回归和 USDe 的异军突起都说明市场存在空隙可被填补。

关于政策影响,如果主要国家/地区更倾向使用本土合规稳定币(如美国可能推动机构使用受监管的 USDC 或银行发行稳定币),那么泰达在合规市场的空间会被压缩。例如,BUSD(币安美元)曾是市值第三的稳定币,但因为发行方 Paxos 遭纽约监管叫停新发行,BUSD 在 2023 年迅速萎缩退市,就是政策风险对市场格局冲击的典型案例。

此外,USDT 也需要面临同赛道的多元场景竞争。稳定币不仅在交易所流通,在跨境贸易、DeFi借贷等领域,不同稳定币可能各有优势。若泰达未能及时拓展新场景,其他更懂当地需求或技术更强的稳定币项目会分走份额。

尽管如此,泰达也有其护城河。首先,USDT 的网络效应最强,交易对最广泛,流动性最好,这使得新币种很难完全替代 USDT 的角色。其次,泰达多年来在全球(尤其是亚太新兴市场和加密交易领域)建立的品牌认知和使用习惯,不会轻易消散。并且泰达也在积极布局,比如推进多链发行、与各国支付渠道对接等,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总的来说,在竞争层面,泰达5000亿美元估值隐含着市场认为其能持续主导稳定币生态并抵御竞品冲击。如果未来市场份额被显著稀释,或增长停滞,这一估值逻辑也会动摇。

影响泰达估值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监管环境。在过去,泰达因透明度和合规问题多次受到质疑甚至处罚。2021 年,泰达因曾经对其储备资产构成发表误导性声明而与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分别达成和解,被罚款数千万美元。监管调查发现泰达在早期有时并未做到 100% 准备金覆盖,引发了市场对其偿付能力的担忧。此后泰达虽改善了信息披露,但始终未能完全消除外界疑虑 — — 一些批评者认为只有全面审计才能证明泰达储备的真实可靠,但泰达以公司结构复杂、无法披露敏感信息等理由尚未进行彻底审计。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美国对于稳定币的监管动向将直接影响泰达的运营前景。过去几年美国监管机构对泰达采取的是间接打击策略,例如切断其银行通道、调查合作方等,因为泰达主体不在美国境内。然而,随着稳定币使用规模扩大,美国正尝试直接立法监管稳定币发行。2023–2024 年间,美国国会多次讨论《稳定币监管法案》,要求任何发行面向美国用户的支付稳定币机构必须具备注册或银行牌照等资格。2025 年年中美国通过了“Genius Act”法案,明确了稳定币作为支付工具的法律地位与监管要求,在这一利好推动下,包括 Circle 在内的合规稳定币公司获得了更多机构资金关注。对于泰达而言,这既是机会也是压力:机会在于监管明确后,若有机会成为合规经营者可以更光明正大地开展业务;压力在于泰达需符合新规才能参与美国市场。泰达并未坐以待毙。2025 年 9 月,泰达宣布计划发行受美国监管的全新美元稳定币 “USA₮”,并延揽了美国白宫前加密货币主管担任子公司负责人。这表明泰达有意拆分出一家遵守美国法规的实体来迎合监管要求。如果这一计划顺利,泰达或能在不放弃核心业务的同时满足美国市场的合规需求。但在监管者眼中,泰达过去的合规记录和海外背景可能仍是隐忧,即使有新牌照,能否获得美国当局和主流金融机构的完全信任还有待观察。

除美国外,欧盟已通过 MiCA 法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框架),其中对稳定币发行也设有资本金、流动性和报告要求。MiCA 将在 2024–2025 年逐步生效,届时未注册的稳定币将无法在欧盟合法流通。泰达若希望欧洲市场不受影响,可能需要在欧盟设立子公司并接受监管,这会增加合规成本和透明度要求。亚洲方面,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在制定各自的稳定币监管指引。例如香港金管局计划要求稳定币发行人在港持牌并达到储备管理标准,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则严格限制境内居民使用境外稳定币,这限制了泰达在某些市场的增长潜力。

由于泰达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广泛,各国执法机构对其关注度有所提高。例如,美国司法部据传曾对泰达是否涉及银行诈骗、洗钱等展开调查。如果未来爆出任何重大的司法指控或诉讼,都会直接动摇市场对 USDT 的信心。此外,稳定币也已经被卷入地缘政治博弈:美国可能出于维护金融制裁有效性的考虑,打击“不配合冻结违法资金”的稳定币发行商。相比之下,Circle 等会配合冻结受制裁地址上的资产,而历史上泰达对这类配合较为克制(虽也有冻结特定违法地址的先例)。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政策偏好:监管机构更支持可控的稳定币,对泰达这样的离岸主体心存警惕。

稳定币已成为加密市场的系统关键节点,一旦龙头企业出现问题,可能引发整个市场连锁反应。因此监管层特别关注泰达是否会带来系统性风险。不少金融官员反复强调稳定币需要严格监管来防范挤兑和冲击。在这种氛围下,泰达若想获得5000亿美元级别的估值,必须让投资者相信其不会轻易因监管打击或信用危机而崩盘。一方面,泰达近年来主动提高了合规形象,例如配合司法部门冻结涉犯罪的USDT资金、与各国执法合作等举措。但另一方面,其母公司 iFinex 过往涉及的 Bitfinex 交易所被盗案、与银行体系周旋的历史,还时常被提起。这些因素都可能在估值讨论中被打上折扣。

总的来说,监管与合规风险是悬在泰达头上的最大变数。对比其他高估值公司,泰达所处的是一个监管未知数更多的行业:OpenAI 面临的主要是竞争和道德风险,字节跳动则是地缘审查风险,而泰达要直面的则是金融监管直接影响其存续与否的可能性。在评估5000亿美元估值时,必须对这块适当折价。否则一味以当前利润倍数估值,而忽视监管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恐怕是对风险的漠视。

将泰达的潜在估值与几家标杆性公司横向对比,有助于分析这5000亿美元是否合理:

OpenAI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在 2025 年 3 月完成了一轮由软银等领投、估值 3000 亿美元的融资。此后据路透等媒体报道,公司正在就员工二级股权出售展开谈判,该交易可能将估值推升至约 5000 亿美元。OpenAI 的估值建立在对其未来颠覆性技术的期待上。尽管 2024 年其营收预计仅几十亿美元规模,但资本市场给予了极高的倍数,因为看重其在通用人工智能上的领军地位和潜在网络效应。相比之下,泰达的技术壁垒和创新想象空间有限,主要业务模式相对传统(赚取利差)。如果单从营收/利润倍数看,OpenAI 当前估值远高于泰达(OpenAI 利润近乎为零而估值数百亿美金),但那是对未来增长的赌注。而泰达5000亿估值似乎意味着市场认为其现有业务已非常成熟稳健,这种预期的性质不同于OpenAI的高成长逻辑。

字节跳动是全球营收规模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之一,2023–2024 年估值区间约 2500~3000 亿美元(最新员工内部交易估值约 3300 亿美元)。支撑其估值的是庞大的用户生态(TikTok、抖音等)和可观的盈利能力。据报道其 2023 年净利润约 400 亿美元,2024 年营收预计超过 1500 亿美元。即便如此,由于面临美国禁令等政治风险,字节跳动的估值倍数并不算高,3300 亿美元仅相当于其年利润的 8 倍左右,也仅为同类型上市公司 Meta 市值的不到五分之一。对比来看,泰达若值 5000 亿美元,以其 2024 年约 13 亿美元利润计算,市盈率高达 37 倍以上 — — 这个倍数已经接近或超过许多快速增长的科技公司。考虑到泰达业务增速并不如互联网公司(稳定币需求的年增长率远低于社交媒体用户增长),如此高的倍数似乎缺乏传统意义上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字节跳动的案例说明,即使公司本身业绩亮眼,监管与政治风险依然会让投资者给予较低的风险溢价。同理,泰达身上的监管不确定性理应拉低其估值预期,而非像一些乐观预测那样反映出“零风险”甚至“享有政策红利”的状况。

Circle(USDC)作为泰达最直接的可比公司,在 2024 年寻求公开上市,市场给予的估值约 90~100 亿美元,远低于泰达。这是由于Circle的业务规模小很多:2024 年其总营收仅 16.8 亿美元,净利仅千万级;USDC 市值也不到 USDT 的一半。当然,Circle采取的是高度合规的发展模式,长期增长潜力和盈利模式与泰达有所区别,比如Circle除了利息收入,还有区块链支付业务、跨境结算等服务性收入。目前来看,市场更加认可泰达通过利差攫取利润的直观能力,而对Circle为合规付出的成本(分享利息给银行伙伴、储备金托管费等)有所忽视。但如果未来合规成为稳定币行业的决定性因素,Circle的估值提升潜力可能反而更高,因为它几乎没有监管障碍。反观泰达,一旦无法克服合规难题,即便当下估值再高,也可能随政策变化而缩减。

将泰达放入更广泛的公司估值坐标来看,5000 亿美元几乎可以媲美目前全球最大几家私人公司:比如埃隆·马斯克的 SpaceX 估值在 2025 年中约 4000 亿美元;甚至接近阿里巴巴、腾讯等上市科技巨头的市值水平。这意味着市场若真给泰达如此定价,相当于认为它在全球商界的地位可与这些掌握尖端科技或庞大用户平台的企业比肩。这一点上很多分析人士持怀疑态度 — — 毕竟稳定币发行本质上更像一种金融服务或类银行业务,而非拥有高技术壁垒和爆发式扩张潜力的互联网/AI业务。传统金融领域市值最高的机构也很少达到5000亿美元规模。因此,用金融业的视角看,泰达估值已经超出了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的水平。

综合上述横向比较,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泰达凭什么被视为比肩 OpenAI、超越字节跳动的存在?

正如前文所述,泰达当前利润丰厚,若市场相信这种盈利不仅可持续甚至还能随稳定币使用增长而进一步提升,那么给出一个科技巨头般的估值倍数也许有道理。以 134 亿美元年利润计算,5000 亿估值的市盈率约 37 倍,这虽然高于传统银行,但对一些成长型科技公司来说并非罕见。如果泰达能够每年稳步扩大USDT发行并进入更多领域(例如支付结算、证券代币化等),其盈利或许有长足增长空间,从而消化高估值。

稳定币长期作为加密市场和部分跨境交易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而泰达在其中居于垄断性的主导地位。某种意义上,USDT 是数字资产世界的“储备货币”。这种地位本身具有巨大的战略价值,类似于 Visa 在传统支付领域的地位。如果投资者将 USDT 视为未来数字金融体系的核心柱石之一,那么愿意给它一个偏高的估值也可以理解。另外,泰达高管暗示本次融资将用于拓展 人工智能、大宗商品交易、能源、通信和媒体 等新业务线。如果泰达成功利用其资本和加密领域影响力跨界发展,那么想象空间确实会比单纯的稳定币发行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对 5000 亿美元估值最强烈的质疑在于忽视了风险因素。乐观估值往往假设一切顺利,但现实情况是泰达的潜在风险比一般科技企业高得多。如前所述,监管打击、利率转向、竞争蚕食、信用事件等任何一项都会对泰达形成重大冲击。字节跳动的估值折扣案例清楚地表明,市场会考虑风险并相应降低估值。因此,一个更加审慎的估值方法应当给泰达的基本面盈利打一个折扣,以覆盖可能的风险损失。如果按更稳健的倍数,比如 15–20 倍市盈率给泰达估值,那么对应市值在 2000–2700 亿美元左右。这或许更接近其“合理估值区间”。

综合收入、资产、竞争、监管等多方面因素来看,泰达寻求 5000 亿美元估值融资是一件饱受关注也存在争议的事件。这一估值固然体现了市场对泰达作为稳定币龙头的肯定,以及对其近期巨额盈利的惊叹,但从合理性角度出发,我们需要保持审慎:

一方面,泰达目前财务表现优异,利润规模赶超许多世界级企业,且其稳定币在加密经济中扮演着基础货币的角色,拥有一定垄断性。这些因素为高估值提供了基础。如果展望未来几年,加密市场继续扩大、稳定币被更广泛地采用,泰达的业务规模和盈利也许还能进一步提升。此外,泰达积极谋求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如进军AI和能源等领域)如果成功,可能赋予公司新的增长动力。因此,从乐观角度看,5000 亿美元代表了泰达未来成为“数字金融巨头”的一种可能性估值。

但另一方面,潜在风险与不确定性使得这一估值显得激进。泰达的盈利对宏观利率环境极为敏感,当前的利息盛宴不可能永远持续。一旦外部条件转变,泰达盈利能力可能大打折扣。更大的隐忧在于监管层面的掣肘 — — 正如前文详细分析的,各主要经济体对稳定币的监管正在趋严,泰达能否成功跨过合规门槛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生存和发展空间。5000亿美元的估值暗含着对泰达顺利化解监管风险的假设,但这在现实中并非板上钉钉。

总的来说,泰达谋求超越 OpenAI、字节跳动等的天价估值,是资本市场对于加密领域龙头公司前景的一次大胆试探。它既反映了市场的信心和热情,也揭示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分歧。在评估这一估值是否合理时,我们应保持理性平衡:既看到泰达目前的强劲业绩和战略抱负,也不忽略其所处行业的特殊风险。5000 亿美元估值是否合理,最终取决于泰达能否证明自己的盈利模式在长期内稳健可靠,并成功化解影响业务的外部风险。只有这样,高企的估值才能从质疑声中走向自我实现;否则,市场的热情可能转瞬即逝,高估值也将难以为继。

Live chat

Klantenserviceteam

Net nu

Beste LBank-gebruiker

Er zijn momenteel verbindingsproblemen met onze online klantenservice. We werken er hard aan om het probleem op te lossen, maar we kunnen op dit moment geen exacte hersteltijd aangeven. Onze excuses voor het ongemak.

Als u hulp nodig hebt, kunt u contact met ons opnemen via e-mail. Wij zullen dan zo snel mogelijk reageren.

Bedankt voor uw begrip en geduld.

Klantenserviceteam van L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