होमETH समाचार当公链不再模仿以太坊,深入了解Sui的“第一性原理”

当公链不再模仿以太坊,深入了解Sui的“第一性原理”

2025-09-24
Sui公链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新设计,采用对象模型表达资产,支持并行交易执行,使用Move语言增强安全性,旨在解决传统公链的性能和用户体验问题。
当公链不再模仿以太坊,深入了解Sui的“第一性原理”

区块链世界这几年跑得飞快,也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比特币开了个头,把「点对点的电子现金」从论文变成现实;以太坊把「智能合约」推上舞台,催生了无数应用。但往后大多数新公链的故事,不外乎两类:要么宣称兼容以太坊,把现成的生态和开发者「搬过来」;要么主打性能,堆硬件、改架构,试图解决以太坊的堵车问题。

这两条路各有成绩,但也都留下了隐忧。以太坊的兼容性让它生态最繁荣,却依旧免不了「堵车 + 高费」的老毛病;拼性能的公链,有的靠烧钱砸硬件跑出惊艳 TPS,却换来了昂贵的运行成本和去中心化的牺牲;有的架构复杂,层层叠叠,维护难度和隐患日渐显露。站在用户的角度,感受常常还是那几个字:慢、贵、反人类。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Sui 冒出来了。它不是喊「更快的以太坊」或者「更便宜的 Solana」,而是抛出一句颇为自信的口号:「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新设计的 L1 公链。」

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区块链世界从不缺新概念。但慢慢发现,身边不少做开发的朋友、看项目的投资人,甚至原本对公链不太关心的人,都开始谈论 Sui。他们说这条链和以太坊、Solana 真不一样。

出于好奇,红林律师花了一些时间去研究:它所谓的「第一性原理」究竟体现在哪里?和前辈们相比,它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潜在的问题?以下的内容,是我作为一名区块链爱好者的梳理和思考。需要先提前免责声明一下的是,红林律师非技术背景,部分表述不一定那么严谨和准确,还望大家见谅。

区块链的核心,本质上就是记录资产。那问题来了:在链上,资产应该怎么表达?比特币和以太坊的答案很直接——就是账户和余额。谁有多少钱,就像账本上记了一行数字。这种方式简单,但和现实世界的资产差别很大。演唱会的门票是一张张的,刷过一次就作废;游戏里的装备有等级和耐久度;银行的抵押贷款合同还有特定条款和利率。这些东西要是全都压缩成「账户里多了一笔余额」,就得靠额外的逻辑去解释。于是,以太坊才会不断推出 ERC-20、ERC-721、ERC-1155 等标准,像一块块补丁,来弥补余额模型的不足。

Sui 走了另一条路。它没有延续这套逻辑,而是把资产直接建模为「对象」。每个对象都有唯一 ID、归属和属性,而且能随时间和使用而变化。一张门票用过一次就自动显示为「已使用」;一把剑可以升级、也可能损坏。换句话说,链上的资产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带着生命周期的「活物」。这让复杂资产的开发更自然,不必再绕一大圈逻辑来解释。

当然,这种设计也不是没有代价。习惯了 Solidity 的开发者,要重新适应管理对象的「生老病死」。工具链也必须跟上,否则如果索引器、钱包、交易市场没有为对象模型量身打造,开发者还是可能退回到「余额思维」。更现实的问题是,ERC 系列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标准,和以太坊、Solana 等生态互通时,Sui 的对象逻辑需要额外的映射和转换,过程未必顺畅。

所以,把资产当作对象的思路很美,确实更贴近现实资产的形态。但它能不能真正跑通,还要看整个生态能否配套建设,把标准化、工具支持和跨链互操作做好。否则,再优雅的理念,也可能困在「理想和兼容性」的缝隙里。

区块链世界的老毛病,是所有交易都得一笔一笔排队执行。以太坊就是这样设计的:每个区块里,交易按顺序依次处理。这有点像全城只有一个收费窗口,无论是买一杯咖啡,还是签一份房产合同,都要在同一条队伍里排着。只要有人磨蹭,后面的人就只能干等。效率瓶颈自然显而易见。

Solana 的办法是把这个收费窗口升级成超级高速收费站,流水线化处理、堆上高性能硬件,把单车道的吞吐量尽量拉高。结果确实比以太坊快得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单车道」,只是跑得更快而已。硬件堆得越猛,成本越高,对参与节点的要求也越严苛,去中心化程度也随之下降。

Sui 换了一个思路。既然它把资产建模为独立的对象,那两个互不相关的对象之间的操作,为什么要互相等待?于是它干脆把执行逻辑改成并行:不同对象的交易可以同时跑,只有修改同一个对象的操作才需要排队。好比把单车道高速改造成多车道,大多数车辆各走各的,只有在抢同一个匝道口时才要排队。再加上它设计了 Programmable Transaction Blocks(PTB),允许把多步复杂操作打包成一笔交易,一次性执行完,避免中途卡壳或反复确认。

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是:想象你在超市结账。传统的以太坊模式,就是全超市只有一个收银台,无论买一瓶水还是一车货,都得在同一条队伍里慢慢等。Solana 的做法是给这个收银台配上最快的扫码枪和最熟练的收银员,但队伍还是一条。Sui 的做法更像是开了十个收银台,大多数顾客可以分散结账,效率大幅提升。

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潜在性能,让「高并发」成为可能。但它并不是免费的午餐。首先,系统需要在执行前识别出交易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本身就有计算开销。就像交警要先判断哪些车可以同时走、哪些车可能相撞,再指挥放行。如果交易过多,光是做这个调度也会消耗资源。其次,热点问题依然存在。一旦出现一个全网争抢的共享对象,比如一个热门的订单簿或 NFT 合约,所有相关交易还是得乖乖排队,这个瓶颈并不会消失。

对开发者来说,并行执行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在顺序执行的世界里,逻辑相对简单,测试路径可控。而并行环境下,要考虑并发读写、状态冲突等情况,如果没设计好,很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出现难以重现的 Bug。这就像做软件开发时,从单线程跳到多线程,能带来性能提升,但调试和验证的复杂度往往成倍增加。

所以,并行执行确实打开了一条新的路,让区块链不再受限于单线程的天花板。但在真正跑向大规模应用之前,它仍然要面对调度开销、热点瓶颈和开发者心智复杂度这些实际考验。

公链的安全问题,往往不是因为攻击者多么高明,而是因为语言本身给了太多自由。Solidity 是个典型例子。它灵活到可以写出各种天马行空的逻辑,但与此同时,DAO 被黑、重入攻击、整数溢出、权限管理漏洞,这些血淋淋的案例不断上演。你可以说,这是因为开发者不够小心,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系统的安全要靠「人时刻保持高度谨慎」来维持,那说明这个系统的规则本身就不够稳固。

Sui 在这里选择了另一条路——它基于 Move 语言来搭建智能合约。Move 起源于 Facebook 的 Libra 项目,核心理念是「资源就是资源」。资源在语言层面被当作一等公民,默认不能复制、不能随意销毁,必须在明确的所有权下转移。想把它放进全局存储,还得具备特定的权限。这些都不是开发者「自觉遵守」的约定,而是写死在语言规则里的硬约束。换句话说,安全从「靠习惯」变成了「靠制度」。

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比喻是:Solidity 像一座没有护栏的山路,你可以尽情飙车,但一旦打滑就是万丈深渊;Move 则像一条高速公路,到处都是护栏、限速线和匝道口,哪怕你经验不足,出事故的概率也大大降低。问题是,高速公路的修建和维护成本很高,而且如果每个地区的高速规则还不统一,司机跨区驾驶依旧会觉得麻烦。

这种设计确实减少了很多常见风险。以太坊开发者经常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重复转账」或「凭空生成代币」的错误,而在 Move 里,这些漏洞在编译阶段就会被挡掉。对用户来说,意味着资产更难因为合约 Bug 而凭空蒸发。

但护栏带来的另一面是门槛。Move 的编程范式和大多数工程师习惯的完全不同。很多 Solidity 老手第一次写 Move,会觉得手脚被束缚:想随手复制个值,编译器不让;想销毁一个对象,也得满足特定条件。刚上手时,速度会明显变慢。更麻烦的是,Move 的生态还不够成熟。Solidity 已经积累了无数的库、框架、审计经验,而 Move 的工具链、审计公司、最佳实践都还在建设期。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实问题:Move 在 Aptos 和 Sui 上并不完全一样。这就意味着,开发者没办法做到「一次学习,处处可用」。这种分歧在短期内会增加学习成本,也让 Move 的生态容易被切分成几个小圈子,削弱网络效应。

所以,从安全角度看,Sui 的选择是理性的: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开发者的谨慎和自律上,不如把规则直接写进语言本身。但从生态角度看,这条路不算轻松。开发者需要时间适应,工具和审计体系需要补全,不同平台之间也需要避免分裂。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再好的护栏也可能变成「少数人能开车的专用道」。

扩展性几乎是所有公链绕不开的问题。以太坊选择的是「盖二层」的路线:主链负责安全和结算,二层去承载大部分交易。这种做法就像在拥堵的城市里不断修立交桥,确实能分流,但上下切换复杂,跨链桥也成了事故高发区。Solana 则走了另一条极端,把单机性能推到极限,好比修了一条超级高速公路,所有车都在这条单车道上狂飙。结果跑得是快了,但成本很高,能开得起车的人越来越少,去中心化随之打了折扣。

Sui 提出的是第三条路。既然它把链上资产抽象为独立的对象,那就能把对象拆分,交给不同节点分别处理。大多数互不相关的对象,各自平行执行;只有在遇到特别热门的共享对象时,才需要集中协调。这更像是建设一张地铁网络,不同线路同时运行,彼此互不干扰,只有在少数换乘枢纽才会拥堵。理论上,这样的设计意味着系统可以水平扩展:用户越多,线路越多,整体运力反而更强。

不过,纸面上的蓝图和现实之间还隔着距离。Sui 的主网至今没有经历过千万级用户同时在线的极端考验。分布式系统越大,调度和一致性的问题就越棘手,就像地铁线路越多,调度中心的压力也成倍增加。再加上节点的经济模型仍是个问号:谁愿意长期稳定地运营节点?奖励如果太低,没人维护;设计如果不合理,还可能出现大家一窝蜂涌向热门对象、冷门区域被忽视的情况。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从思路上看,Sui 的扩展性方案比「立交桥」或者「单一路高速」更有弹性,但要真正修成一张四通八达、稳定运行的地铁网络,还需要技术验证、经济激励和生态磨合的多重配合。

理念再漂亮,如果没有应用落地,也只是空中楼阁。Sui 在主网上线后确实拉起了一批生态项目,从金融到游戏、从入口到电商,拼凑出了一个雏形。但把雏形变成繁荣生态,还有很长的路。

在金融领域,DeepBook 被视为基础设施,它试图在链上跑一个高性能的订单簿撮合系统,利用并行执行和低延迟,让撮合和清算能像中心化交易所那样连贯顺滑。这个尝试很重要,因为订单簿是金融市场的「心脏」,如果能跑通,就能承载高频交易和复杂策略。问题在于,订单簿天然是「共享对象」,并行执行在这里的优势打了折扣,热点依然存在,性能很容易卡在瓶颈上。更现实的是,链上撮合能不能真正吸引做市商和机构,是一个需要用资金和深度验证的难题。

Cetus 的定位是去中心化交易和流动性协议,它提供聚合路由,帮用户在不同池子里拼出更优价格,听起来像 DeFi 里的「去哪都能打车」的滴滴。但聚合并不能凭空创造深度,流动性还是要靠资金方愿意进场。现在 Cetus 的交易量与以太坊上 Uniswap 相比还只是零头,生态效应远未形成。

Scallop Lend 代表借贷方向,它强调机构级质量和可组合性,希望吸引更专业的参与者。借贷本来就是 DeFi 的命脉,但问题在于风险管理依旧离不开外部资金与预言机,Sui 本身的架构优势并不能替代这些「看不见的手」。

在用户入口层,Sui 提出了两个有意思的工具:zkLogin 和赞助交易。前者允许用户用熟悉的账号登录 dApp,再通过零知识证明来保证安全,相当于把复杂的链上私钥体验藏在后台;后者则让新用户不需要先买币,就能直接交互。这些设计降低了门槛,但也带来新问题:谁来长期为赞助交易买单?如果没有健康的商业模式,这种体验可能难以持续,最终又会回到「要先买币」的老路。

在 NFT 和电商领域,Sui 推出了 Kiosk 标准,试图把「上架—托管—结算—转移」的链上流程统一起来。理念是好的:减少市场之间的摩擦,提高资产流动性。但目前 Sui 的 NFT 市场整体交易量有限,绝大多数藏品缺乏二级市场活跃度。标准再完善,没有用户和资金流动,也是「孤岛标准」。

游戏是另一个重点方向。Sui 吸引了像《侍魂 R》这样的知名 IP 入驻,也有原创链游尝试。对象模型确实很适合表达游戏里的复杂道具,某把剑可以升级、某个宠物可以进化,这些在 Sui 的合约里就是天然的「对象状态变化」。并行执行也缓解了多人同时交互时的卡顿。但游戏能不能长久跑下去,最终还得看玩家是否愿意留下来,而不仅仅是领一波空投。到目前为止,Sui 上还没有出现能像 Axie Infinity 那样在全球范围内引爆的项目。

这些努力让 Sui 不至于空壳,但困境同样明显:用户规模和交易量与以太坊、Solana 相比依旧有限。很多项目还依赖基金会的补贴,缺乏自我造血的商业模式。所谓的「日常应用」还没有跑出来,普通用户要用链的场景依旧稀缺。就算在 DeFi 里,深度和风险管理仍然依赖外部资金,链本身的架构优势无法替代市场的冷启动。换句话说,并行执行能解决性能问题,却不能自动生成用户和资本。

Sui 的生态像是一座新商场:装修很漂亮,设计理念也先进,地铁口、停车场都修好了,但进驻的商户还不够,客流更没到。基金会可以一时补贴租金、吸引几家大品牌开业,可要让商场真正热闹,靠的是商家能赚钱、顾客愿意来。这才是 Sui 未来几年真正的考验。

绝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 Web3,往往卡在最原始的门槛:下载钱包、抄下一串看不懂的助记词、再去想办法买点原生币才能开始操作。就算硬着头皮完成了这些步骤,也常常因为 Gas 费过高、交易失败或等待过久而丧失耐心。Web3 的入口长期以来都带着「反人性」的门槛。

Sui 的设计,多少是在对症下药。对象模型让链上的资产更像现实中的物品,理解起来直观许多。比如一张演唱会门票,不是「账户里多了一笔余额」,而是一张带 ID 的票,用过一次就会自动显示「已使用」;一把游戏里的剑,也不再只是个数字,而是能升级、损坏甚至转手的对象。这让用户第一次接触链上资产时,感受到的是「物」而不是「账本上的一行数字」。

并行执行则让操作更快。传统公链上,转一笔钱和部署一个合约要排在同一个队列里,就像买咖啡和过户房产都在一个窗口等号。Sui 的并行逻辑更接近现实: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对象交易互不干扰,用户点完操作,很快就能得到反馈。对于习惯了即时支付的普通用户来说,这种「不卡顿」的感觉至关重要。

再加上 PTB(可编程交易块),多步复杂操作可以一次性完成,减少了中途失败或反复确认的烦恼。新手最怕点了半天,结果报错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 PTB 把复杂性隐藏在后端,让用户的体验更像「一次确认就搞定」。

Sui 还在冷启动问题上做了尝试。通过 zkLogin,用户甚至可以用 Google 或 Apple 账号直接登录,不需要先理解公钥、私钥、助记词这一整套陌生体系;赞助交易则让新手不必先去买币,就能顺利完成第一次上链操作。这对降低门槛意义不小——至少不会因为第一步的繁琐而把人劝退。

不过,光是把体验做到「不那么糟」还不够。要让人真正迁移到链上,需要出现一些 Web2 无法提供的应用场景。支付宝和微信已经把支付体验打磨得几乎没有摩擦,要和这样的对手竞争,Sui 必须拿出「非用不可」的理由。比如:用户真正拥有、不可随意冻结的资产;跨应用自由组合的体验——演唱会门票不仅能在官方渠道买,还能在二手市场转让,甚至打包成收藏,与游戏里的虚拟物品一同展示;游戏道具不再被锁在某个厂商的服务器里,而是能在不同游戏之间流转。这样的体验才是 Web2 做不到的,也是 Sui 需要跑出来的 killer use case。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Sui 的确给出了和前辈不同的一套答案:它把资产从余额变成对象,让交易能并行,把安全写进语言规则,用分布式扩展来取代堆硬件。在生态上,它尝试通过 DeepBook、Cetus、Scallop 等 DeFi 项目,zkLogin 和赞助交易的入口设计,Kiosk 的标准化尝试,以及链游的探索,把理念逐步落地。

但它面临的困难也不能忽视。对象模型和 ERC 世界割裂,互操作需要额外成本;并行执行在热点对象下仍会遇到瓶颈;Move 的学习成本和生态规模限制了开发者的迁移速度;分布式扩展在大规模场景下尚未被验证;应用生态依旧依赖补贴,真正的日常场景还没有跑出来。

所以,如果说 Sui 代表了一种「第一性原理」的探索,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路:不是在以太坊的框架上修修补补,而是重新问了最基本的问题,并尝试给出新的答案。至于这套答案能走多远,还需要时间、生态、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检验。

सीधी बातचीत

ग्राहक सहायता टीम

बस अब

प्रिय एलबैंक उपयोगकर्ता

हमारी ऑनलाइन ग्राहक सेवा प्रणाली में वर्तमान में कनेक्शन संबंधी समस्याएँ आ रही हैं। हम इस समस्या के समाधान के लिए सक्रिय रूप से प्रयास कर रहे हैं, लेकिन इस समय हम कोई सटीक समय-सीमा नहीं बता सकते। इससे होने वाली किसी भी असुविधा के लिए हम क्षमा चाहते हैं।

यदि आपको सहायता की आवश्यकता हो तो कृपया हमें ईमेल के माध्यम से संपर्क करें और हम यथाशीघ्र उत्तर देंगे।

आपकी समझ और धैर्य के लिए धन्यवाद।

एलबैंक ग्राहक सहायता टी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