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swap:起源與發展

Uniswap,這個如今在去中心化交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平臺,起源於以太坊區塊鏈的創新土壤中。它由以太坊開發者Hayden Adams在2018年創建,靈感來源於以太坊聯合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提出的鏈上自動做市商(AMM)理念。Uniswap的獨特之處在於其摒棄了傳統交易所採用的訂單簿模式,轉而運用自動做市機制,允許用戶無縫交易各類數字資產。


自成立以來,Uniswap以其高效便捷的交易方式和較高的流動性,在衆多去中心化交易平臺(DEX)中脫穎而出,不僅交易量顯著,而且用戶活躍度極高。至2023年爲止,無論是從交易總量、流動性深度還是用戶活躍數量來看,Uniswap都穩居行業前列,成爲DEX市場的領頭羊。


爲了不斷提升用戶體驗與市場效率,Uniswap不斷推進技術革新與迭代升級。2020年,Uniswap發佈V2版本,進一步優化了交易性能;緊接着2021年又推出了功能更強大的Uniswap V3。隨着技術進步的步伐,Uniswap在2023年6月適時公佈了Uniswap V4的代碼草案,預示着新一輪重大更新的到來。

 

在全面解析Uniswap V4所帶來的新特性之前,有必要回溯Uniswap過去各個版本的發展歷程,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其技術創新的脈絡及其對整個去中心化交易生態的影響。

Uniswap V1:開創性的恆定乘積做市商模型

Uniswap V1作爲該項目的開山之作,於2018年11月以概念驗證的形式上線,標誌着去中心化交易新時代的開啓。其核心創新點在於採用了恆定乘積做市商(CPMM)模型,打破了傳統基於訂單簿的交易模式。


在Uniswap V1中,閒置代幣持有者可將自己的資產投入流動性資金池中,例如ETH/DAI交易對,然後從參與交易的用戶那裏獲取手續費作爲提供流動性的回報。這種設計極大地簡化了交易流程,任何人都可以在無需經過第三方中介的情況下輕鬆實現ERC-20代幣與以太幣(ETH)之間的交換。


不僅如此,Uniswap V1還允許用戶在兩種不同的ERC-20代幣間進行兌換,雖然需要通過兩次交易完成——首先將一種ERC-20代幣兌換成ETH,然後再用ETH兌換另一種ERC-20代幣。儘管如此,這種雙步法的實施依然展現了Uniswap在推動去中心化交易多樣性和便利性方面的努力。


然而,Uniswap V1並非盡善盡美。其定價算法的效率問題使得套利機會較爲明顯,容易被專業交易者利用。此外,對於大額交易而言,滑點問題尤爲突出,意味着在大量買賣時,實際成交價格可能較預期價格產生較大偏離。這些侷限性也爲後續版本的改進提供了方向,促使Uniswap持續進化,向着更加高效、公平和易用的目標邁進。

Uniswap V2:關鍵改進與新功能引入

Uniswap V2是在2020年5月發佈的,針對初版Uniswap V1的不足之處做出了重要改進。首要提升是優化了自動做市商(AMM)模型,實現了ERC-20代幣間的直接兌換,這意味着用戶不再需要經歷繁瑣的中間步驟,顯著減少了交易中的滑動價差,提升了資本利用效率。


V2版本中的一項創新亮點是“閃電兌換”(Flash Swap)功能,允許用戶在無需預先存入資金的情況下,從流動性資金池提取任意數額的代幣,並在同一次交易中歸還同等價值的代幣及相應手續費。這一功能不僅促進了套利行爲的便捷性,也催生了無須預付資金的流動性挖礦新玩法。


此外,Uniswap V2還引入了時間加權平均價格(TWAP)工具,使得其他去中心化應用能夠更容易、更安全地利用Uniswap提供的市場價格數據,從而增強了Uniswap在整個DeFi生態系統中的交互性和實用性。通過這些關鍵更新,Uniswap V2在提高交易效率、擴展應用場景和增強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Uniswap V3:提升資本效率與流動性管理創新

Uniswap V3在2021年5月面世,着重解決了先前版本存在的資本效率低和流動性分散等問題。相較於前兩版,V3最大的突破在於流動性提供者的精細化管理能力。他們現在可以針對特定的價格區間提供流動性,這樣就能將資金集中在更有可能發生交易的價格範圍內,從而大幅提升資本使用效率,同時也帶來更高的手續費收益。

 

Uniswap V3還首次引入了手續費等級制度,分別爲0.05%、0.30%和1.00%,以便適應不同級別的風險偏好和交易規模,使平臺更具靈活性。


另外,V3版本開創性地引入了非同質化流動性(NFL)概念,流動性提供者可以通過這一功能將其在資金池中的份額轉化爲NFT形式。這樣一來,流動性份額便具備了可交易、可出售或可轉移的特點,讓LP能夠在保持資金池內資產不變的前提下靈活管理其流動性頭寸。


最後,Uniswap V3與以太坊第二層擴容解決方案Optimism進行了深度整合,此舉大幅削減了交易成本,極大提高了平臺的處理能力和響應速度,爲用戶提供更爲流暢高效的交易體驗。通過上述一系列重大改進,Uniswap V3在去中心化交易領域再次樹立了新的標杆。

Uniswap V4前瞻:掛鉤自定義與單例優化

Uniswap V4雖未正式發佈,但其前瞻性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升級已在代碼草案和白皮書中展現出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入“掛鉤”機制,這是一種允許開發人員在流動性資金池的全生命週期內進行高度自定義的功能單元。


在Uniswap V4的設計框架中,“掛鉤”如同一個個可編程插件,它們可以在資金池創建、增減流動性、調整參數等關鍵節點上執行特定操作。比如,通過“掛鉤”,流動性資金池可以支持原生動態費用調整,或者實現鏈上限價單功能,甚至構建爲時間加權平均做市商(TWAMM),有效分散大額訂單對市場價格的影響。這種高度的自定義權限將賦予開發者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可以根據特定市場需求定製流動性資金池,實現與預言機、借貸協議等多種鏈上服務的無縫對接。

相比於Uniswap V3中每個流動性資金池都需要單獨部署合約的做法,Uniswap V4的重大改進之一是將所有資金池統一存儲在一個合約之中。這一變化預計能夠將創建資金池的燃料成本降低高達99%,大大節約了用戶的Gas開支。同時,配合全新的單例設計,Uniswap V4在內部操作上進行了簡化,將原本需要多個步驟的轉賬動作合併爲最終一次性外部轉賬,從而提高了跨池路由的效率,並降低了交易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Uniswap V4重新啓用了對原生ETH交易對的支持。早期的Uniswap V1曾支持ETH與其他ERC-20代幣之間的直接交易,但在後續版本中,出於技術和流動性碎片化的考量,原生ETH交易對一度被取消,用戶不得不先將ETH封裝爲WETH才能進行交易,增加了額外的Gas消耗。而在Uniswap V4中,得益於單例和閃電記賬的架構優化,用戶可以方便地進行WETH與ETH交易對的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過程中ETH轉換爲WETH所需支付的Gas費用,從而提升整體交易體驗。

Uniswap V4的主要優點概覽

1. 極大的靈活性與創新空間:藉助“掛鉤”機制,開發人員能夠輕易地爲流動性資金池增添多樣化的新功能,創造出定製化的交易環境。這意味着Uniswap V4有望成爲一個孵化新型交易策略和獨特市場結構的平臺,吸引更多開發者和用戶探索無限可能。


2. 提升交易效率與降低成本:“掛鉤”、單例合約以及閃電記賬等技術手段合力作用,顯著提高了交易路由的效率,減少了不必要的鏈上交互,從而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所需的燃料成本。這無疑將吸引更多用戶選擇Uniswap V4進行代幣交易。


3. 動態費用結構與流動性供應者激勵:Uniswap V4可能會引入動態費用結構,讓流動性供應商擁有更多對資金池管理的自主權,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費用比例,從而有機會提高其收益率,增強對LP的吸引力。


4. 高級交易策略的實現:通過TWAMM、限價單等新功能,Uniswap V4允許用戶執行更爲複雜的交易策略,這是以往版本難以企及的。這樣的創新尤其受到專業交易者的青睞,他們能夠利用這些高級功能制定更爲精細的投資計劃,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加密貨幣市場。

Uniswap V4的潛在限制分析

1. 複雜的雙重費用機制:Uniswap V4引入了兌換費和提現費這兩種獨立的治理費結構,這意味着用戶在交易和提取流動性時可能需要支付額外費用。雖然這種設計爲Uniswap DAO和UNI代幣持有者提供了更多的收入來源,但也可能給用戶帶來額外的成本負擔,並增加治理複雜性。


2. 提現費的靈活性與透明性:雖然治理部門有權設定提現費的比例,但這可能導致某些流動性提供者對費用的不可預見性感到擔憂,尤其是在初期選擇開啓提現費的資金池中,治理部門可調整的最高百分比可能會影響LP的長期收益預期。


3. 開源許可問題引發討論:Uniswap V4採取了商業源碼許可證1.1進行發佈,該許可證規定在四年內,Uniswap V4的源代碼在商業或生產環境中使用具有一定限制,到期後纔會轉變爲永久有效的通用公共許可證(GPL)。這種許可策略引發了社區部分成員的質疑,認爲Uniswap V4並未完全符合開源精神,因爲它在一定期限內對源碼的使用設定了條件。

結語

Uniswap自誕生以來,憑藉其創新的自動做市商機制和持續的產品迭代升級,已成爲去中心化交易領域的翹楚。從開創性的恆定乘積做市商模型到即將推出的Uniswap V4,每一次版本更新都伴隨着關鍵功能的改進和新特性的引入。Uniswap V4通過掛鉤自定義機制和單例優化設計,致力於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流動性資金池的靈活性,這將重塑去中心化交易格局,孕育出更多創新應用與交易策略。未來,Uniswap將持續引領行業發展,推動去中心化金融生態系統的成熟與繁榮,爲全球用戶帶來更高效、安全、易用的交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