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於2008年誕生之後,一個名爲“山寨幣”(Altcoin)的概念逐漸興起,它涵蓋了除比特幣之外的所有數字貨幣資產。這一名稱源於比特幣作爲加密貨幣的先驅地位,其他隨後出現的都被視爲“另類”或“替代”幣種。實際上,山寨幣的範疇相當廣泛,不僅限於我們常說的“幣”,還包括那些基於特定區塊鏈平臺發行的“代幣”,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建立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的ERC-20代幣。


至今爲止,已有超過2,000種不同的山寨幣被創建並投入使用。很多山寨幣起源於對比特幣的改良,通過一種稱爲“硬分叉”的過程誕生。儘管這些山寨幣與比特幣有着一定的共通之處,但每種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和應用場景。比如,一些從比特幣分叉而來的山寨幣,依然沿用了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挖礦機制,即通過計算力競爭來驗證交易和維護網絡安全。


然而,隨着技術的發展,不少加密貨幣開始探索不同於PoW的共識機制,以期解決能源消耗大、交易速度慢等問題。“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機制便是一個廣受歡迎的替代方案,它要求驗證者持有一定數量的代幣作爲“權益”,以此來參與區塊的生成過程。此外,還有委託權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燃燒證明(Proof of Burn)、權威證明(Proof of Authority)及延時工作證明(Delayed Proof of Work)等多種共識機制,各自針對不同的需求和挑戰進行了創新設計。


對於“山寨幣”這一術語,不同人羣有着不同的情感色彩。一些用戶可能認爲它帶有貶義,暗示這些幣種不如比特幣“正宗”。但實際上,該詞在多數情況下被中性使用,僅僅是爲了區分比特幣之外的其他加密貨幣,並不蘊含正面或負面評價。相比之下,“空氣幣”或“垃圾幣”這樣的詞彙,則明確表達了一種負面態度,通常用於形容那些沒有實際價值或技術支撐的加密貨幣項目。